□李倩
肝炎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脏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的状态。按照病因学分类,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和毒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代谢障碍性肝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照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类型的肝炎。各类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黄疸。 病毒性肝炎 当前发现的肝炎病毒中,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逐渐发现了其他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非常隐蔽,可以通过母婴、血液、体液等途径进行传播。 粪-口途径传播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是“病从口入”的典型代表,其病毒常藏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中。比如没洗干净的蔬菜、没煮熟的肉类海鲜等,都可能成为它们的“顺风车”。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一般为急性发作,通常不会造成慢性感染。预防这类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要牢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食,不喝生水,海鲜和肉类食物要煮熟,厨具生熟要分开。 血液、体液、母婴途径传播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则偏爱“血液、母婴、性接触”这3种途径进行传播。由于症状不明显,容易被人们忽视,进而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丙型肝炎目前可以被治愈,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女性应及时治疗,治愈前应避免怀孕。丁型肝炎非常特殊,只有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情况下,丁型肝炎才会侵袭人体。因此,预防丁型肝炎的前提是预防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由于病情隐匿,大多数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被人们忽视。婴幼儿时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易转为慢性乙型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母婴传播 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以母婴传播为主,母婴传播占新发感染的40%~50%,多发生在围生期,通过婴儿母亲的血液、体液进行传播。孕产妇的乙型肝炎病毒DNA(脱氧核糖核酸)水平与新生儿感染风险密切相关,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高者更容易发生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 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含量很高,血液进入易感者体内就会造成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输注未严格筛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重复使用受污染的针具(如吸毒),不洁侵入性医疗或美容操作,以及共用剃须刀或牙具等进行传播。 性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因此,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无保护的性接触,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及男男性行为的群体,感染风险较高。 预防措施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最简便、最安全的方法。在成年阶段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发展为慢性肝炎的病例不到5%;婴儿和幼儿阶段感染后,发展为慢性肝炎的病例约为95%。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年龄越小,转化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越高,这是优先考虑和加强婴儿和儿童疫苗接种的基础。 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需要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其中第1针应在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首剂乙型肝炎疫苗,同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并按照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程序完成后续接种。 成年人乙型肝炎疫苗属于非免疫规划疫苗,个人自愿自费接种。对于常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的人,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发生外伤的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侣或注射吸毒者等,均建议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症状或无特异特征,发病方式较为隐匿,有时会长达几年或几十年,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癌症。因此,不少肝癌病例是因没有及时检测所致。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只有10%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知晓自己的感染状况,这些人存在将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给配偶、家属和他人的风险。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完全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但是经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和减轻肝脏损害,预防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提高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注意事项 拒绝毒品,杜绝非法采血、供血;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文身、穿刺等工具,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可以有效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 肝炎筛查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特别“狡猾”,早期悄悄损害肝脏,等人们感觉身体不舒服时,肝脏可能已经伤痕累累。因此,主动筛查很重要。 筛查对象 所有成年人至少做一次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高危人群应坚持每年进行筛查。 筛查项目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可以判断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或有无抗体,检测的血清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 丙型肝炎:筛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感染。 如果筛查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丙型肝炎抗体为阳性,要及时前往正规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进一步检查后由医生评估后并进行医疗干预。 如果乙型肝炎筛查结果为阴性,建议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进行预防。 (作者供职于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