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训太
核心提示:淅川县第二医共体建立党建“四联”机制(支部生活联动、党课党纪联讲、党员活动联办、党建品牌联创),将党建优势精准转化为“强基层、育人才、暖民心、提效能”的强劲动力,有效推动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与医德医风转变。
淅川县第二医共体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强基层目标,建立党建“四联”机制(支部生活联动、党课党纪联讲、党员活动联办、党建品牌联创),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和医院高质量发展,让党建优势转化为强基层、促发展的实效。 淅川县第二医共体党委创新“总医院党支部+乡镇卫生院党支部”结对帮联模式,总医院5个临床支部与5个乡镇卫生院“一对一”结合,通过组织生活联过、党员队伍联建、业务工作联促,把党建力量转化为强基层的有效动能。每月党支部生活联席会议直击基层发展短板,协调胃肠镜设备落户大石桥乡卫生院,与金河镇卫生院共建120急救站,帮助盛湾镇卫生院建成胸痛单元,让基层“有专科、有设备、有服务”。2023年以来,淅川县第二医共体内5个乡镇卫生院诊疗范围扩展至12个专科,诊疗人次增长30%以上,基层服务网越织越密,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优化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坚持党课党纪联讲 推进“育人才”战略 淅川县第二医共体党委推动“党建引领+技术赋能+医德铸魂”融合,构建“线上+线下+实践”学习体系。线上微党课推送党纪解读和医德医风典型案例,以身边事警示身边人,实现基层医务人员全覆盖;线下“杏林大讲堂”26场讲座兼顾技术培训与专题党课,邀请老党员讲述从医初心,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强化“敬畏生命、廉洁行医”理念。实践中推行“师徒双培养”,县级医院专家下沉带教时既传技能也传服务理念,基层医务人员进修同步提升业务能力与医德素养。2023年以来,基层医务人员主动践行医德规范,开展新技术20余项,实现业务与医德双提升,为淅川县第二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服务能力提升提供了人才保障。 坚持党员活动联办 落实“暖民心”举措 淅川县第二医共体党委推行“总院统筹+分院落地+党员带头”模式,以“强基层、优服务、惠百姓”为落脚点,让优质服务下沉到群众身边。每次服务活动前,各乡镇卫生院党支部吃透乡情,摸清群众意愿,然后,总医院根据各卫生院需求匹配党员专家组团服务,结合红色教育活动,激励党员扎根基层一线,激发党员专家服务基层、下沉基层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淅川县第二医共体,从慢性病随访到健康宣教,从下乡巡诊到讲授中医药适宜技术,从电话咨询到上门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从“坐等上门”变为“主动敲门”,医患之间心贴得更近,关系更加融洽,进一步凝聚起共建共享的民心力量。 坚持党建品牌联创 锚定“提效能”目标 淅川县第二医共体党委创新打造“1+8+5”党建品牌矩阵,让基层强起来。在“仁医为民”总品牌引领下,盛湾镇“英雄本色”、大石桥乡“爱心筑桥”等子品牌深耕基层,推动三大资源共享:大型设备共享让677名乡镇卫生院住院患者在县级医院完成检查,享受乡镇卫生院收费标准,避免来回奔波;远程诊疗中心为400余名基层患者远程会诊,“降成本、提效率”;162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包村守护群众健康,“保日常、解急难”。基层资源效能充分释放,为整体服务能力跃升注入持续动能。 “四联”机制着力强基层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淅川县第二医共体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了基层医德医风持续转优,党员带头下沉基层贴心服务,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患者满意度持续稳定在95%以上。技术、服务、资源全面提质,基层医疗持续发展,“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成为常态,“县乡联动、优势互补”的医疗服务格局已基本形成,县域医疗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淅川县第二医共体行稳致远。 (作者系淅川县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淅川县第二医共体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