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癌症的诊断方法 |
|
□张宇
一个“癌症确诊”的消息,往往意味着人生的重大转折。然而,很多人不了解,癌症的诊断并不是通过一项影像学检查或一个肿瘤标志物就能下结论,而是需要通过被称为“病理诊断”的程序来最终确认。本文将带您走进病理科的幕后世界,揭示癌症的诊断方法。 诊断癌症的“金标准” 虽然现代医学拥有各种先进的检查技术,例如CT、MRI等影像手段,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也常常被用来辅助判断癌症的可能性,但是这些都不能作为癌症确诊的最终依据。癌症的最终确诊,依赖的是病理检查,也就是在显微镜下对组织或细胞形态的分析。 这项工作需要获取患者体内的可疑组织样本,通常通过手术切除、穿刺活检、胃肠镜或支气管镜下取样等方式获得。这些样本被送到病理科之后,就进入病理医生的工作流程。 病理科发生了什么 首先是标本的接收与登记,每一份组织样本都被详细标记,确保来源清晰、信息准确;其次是组织的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最后进行染色处理,使细胞结构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辨。 常用的HE(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可以让细胞核显现出紫蓝色,胞质呈现粉红色,便于病理医生识别细胞结构和形态。在显微镜下,病理医生观察肿瘤细胞是否有异型性、细胞核分裂活跃度、组织排列是否异常等特征,判断组织样本的良性或者恶性。 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的加入 有些肿瘤的类型在HE染色法下并不容易确定,此时病理医生会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特异性抗体标记某些细胞蛋白。此方法可以判断肿瘤的来源,或通过辨别蛋白表达异常与否来判断良性或恶性。例如,肺腺癌细胞常表达TTF-1,下消化道来源的癌细胞常表达SATB2,卵巢和肾脏的上皮源性癌细胞常表达PAX2。这些标记物可以帮助病理医生判断肿瘤的良性或恶性,以及正确分类,同时又可以指导临床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遇到疑难病例或需要更进一步诊断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时,病理医生还可能进行基因检测,也就是“分子病理”分析,能够预测患者对某些靶向药物是否敏感,对于精准医疗的实施意义重大。 病理报告不只回答“是不是癌” 许多患者认为,病理报告只需要回答“是不是癌”就够了,其实远不止如此。恶性肿瘤不仅包括“癌”,还包括“肉瘤”“淋巴瘤”“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等类型。一份完整的病理报告,除了明确肿瘤的良性或恶性之外,还包括肿瘤类型、肿瘤分级、肿瘤分期信息、切缘是否干净等内容,这些直接决定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每一份病理报告的背后,都是一场与细胞的较量,病理报告是病理医生长期经验积累及持续学习的成果。了解病理诊断流程及病理内涵,有助于我们理性地看待癌症。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