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有效沟通是一剂“良药” |
|
□王泉滔
医学模式由“生物学-医学模式”到“生物学-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应该是人们对医学的重新思考,也是我学习心理学的一个里程碑。小时候,我在乡下看见兽医给动物看病,把药物灌入胃内或注射在脖子内,动物仰头哀号,兽医充耳不闻、冷漠视之。我以为给人看病的医生也是如此,并且觉得医生的地位比患者高。这就是我对医学的最初认知。长大以后,我才改变这种理念。 医生与患者平等的理念,我行医多年才慢慢地理解。初涉医途,我总觉得医生高患者一头,因为患者是来求助医生的。因此,我心理上的优势在脸上无法掩饰,或多或少地流露于眉眼之间。 时光荏苒,磨砺了多年,我的行医观念上了一个台阶——知道倾听患者的叙述了。我把这个台阶看作我行医的一个分水岭或里程碑。医学知识要经过实践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力量。要想把医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为患者解除病痛,只有一个方法——与患者有效沟通。 医生和患者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之所以相遇,面对面地交流,或者说患者把生命托付给医生,就是因为患者生病了。疾病是医患的载体。医生治愈疾病的纽带就是沟通。良好的沟通,使医生与患者融为一体;恶劣的沟通,使医生与患者分道扬镳,甚至出现纠纷或事故。 我曾经遇见一个初中生,因为与家长产生矛盾,所以心情抑郁、闷闷不乐,不仅不愿意上学,还不吃饭,把自己关在屋里,家长很着急。通过心理医生的沟通,找到原因,解开心结,初中生很快就康复了。这个初中生是万幸之人,还有很多人的心结是解不开的。因此,没有有效的沟通,就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有人说,沟通分为3个层次:“沟而不通、沟而能通和不沟也通”。最糟糕的是“沟而不通”,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不可以勉强,要换其他人来做此项工作;与大多数患者“沟而能通”,最后治愈疾病,皆大欢喜;“不沟也通”,也许只有在某个领域的拔尖人才才能做到,或者可以称为“名人效应”。 沟通是对现代医学模式的最好诠释。良好的沟通,就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恶劣的沟通,即使是天使,也会折翅伤翼,不能翱翔于蓝天。 当代作家余秋雨说:“文化以沟通为胜业。”沟通的元素有很多,譬如语言、衣着、表情、动作等。我认为,语言应该是第一要素,没有良好的语言,衣着、表情和动作就略显单薄了。语言有声音、音调、善良、诚恳、虚伪、嘲弄等成分。因此,沟通是医生内涵的体现。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讲究的是沟通的温度,能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才是沟通的最高境界。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沈丘县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