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 |
|
□谢惠敏 中风的主要症状包括突然晕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中风与现代医学中的脑卒中类似。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机体长期失衡的结果。《黄帝内经》中提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观点,指出情绪波动与中风密切相关。中风的发生常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有关。其中,风尤为重要,包括外风和内风。外风是指外感风邪,内风则与肝阳上亢、阴虚火旺有关,如老年人肝肾阴虚,易致肝风内动,引发中风。中风的病机主要在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从而出现突然晕倒、半身不遂等症状。 从临床表现来看,中医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中经络病情较轻,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等,无神志障碍;中脏腑病情较重,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神志不清,如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等,预后相对较差。 中医强调“治未病”,对中风的预防尤为重视。预防中风,要注重调理体质,保持阴阳平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防止外邪侵袭。《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观点,这对预防中风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合理饮食,是预防中风的关键。中医认为,过量摄入肥甘厚味,容易生痰湿;饮食过咸,容易导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均可能诱发中风。因此,人们的饮食应清淡,选择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山楂、香蕉等,这些食物具有平肝、化痰、活血的作用;同时,要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 情绪管理,对于预防中风非常重要。中医认为,“怒伤肝”,长期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会导致肝阳上亢,进而引发中风。因此,人们要保持心态平和,学会调节情绪,避免大喜大悲。人们可以通过听音乐、散步、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坚持适度运动,也是预防中风的有效方法。中医提倡“动静结合”,适度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太极拳或八段锦等运动方式,动作柔和,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但是,人们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耗伤气血。 对于有中风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患者,以及有中风家族史者,中医还可以通过药物调理进行预防。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医生会辨证选用平肝潜阳、化痰通络、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等药物,如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补阳还五汤等,以调整机体状态,降低中风的发病风险。 总之,从中医视角来看,中风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疾病。预防中风,需要从生活起居、饮食、情绪、运动等方面入手,做到“未病先防”。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中风的发病风险。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