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蕾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唤醒护理》的书。书中的“护理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这句话让我颇有感触。“唤醒”二字带来的共鸣,更源于技术执行与人文关怀间那道深刻的撕裂感。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经验的手术室护士,我曾认为“专业深度”意味着精准传递器械、熟练掌握手术流程,以及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保持冷静。然而,《唤醒护理》这本书中对“人文关怀缺失”的批评,让我重新审视无影灯下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冰冷器械与温热生命的碰撞:当患者被全身麻醉,我们是否常常只顾紧盯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却忽略了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我至今难忘那个瞬间:主刀医生在麻醉前轻轻抚摸患者的腹部,温声细语地安抚:“别紧张,很快就会入睡。”这充满温度的举动,远比任何教科书上的理论更震撼人心。 书中的“唤醒”一词,让我陷入深思。手术前,紧握患者颤抖的手;手术后,轻拭患者额头上的冷汗,说着安慰的话语……这些看似“非技术性”的动作,是否才是护理工作的灵魂所在? 在追求“快、准、稳”的手术室里,如何在效率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以前,我对此感到十分困惑。而《唤醒护理》这本书就像一道穿透迷雾的光,让我看到了“专业深度”的另一种可能。这本书着重强调了“护理专科化”的重要性,这在手术室中尤为凸显。“专业深度”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理解。 我的30年手术室生涯,便是这一理念的鲜活例证。器械护士的“战场直觉”无法完全被标准化:当主刀医生伸手时,我能从他指尖微妙的角度,判断他需要的是血管钳还是组织剪。这种在无数次配合中形成的“专科语言”,是经验沉淀的独特默契。 该书中提及的“护理决策权”,让我想起一次开胸探查手术。在分离深部血管的关键时刻,我凭借经验,直接递上7号钳线——因为我知道,3秒的延迟可能就是生死之别。这种“专科直觉”,早已融入我的职业本能。 当然,“专业深度”不仅包含技术精湛,更包含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理解。 《唤醒护理》深深触动了我,它描述了从“执行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深刻批判了护士“被动执行”的现状。我曾以为,器械护士只需要遵从指令,却未曾意识到术前核对、术中观察、术后清点的每个环节都在参与医疗决策。他们实则是手术台上的“隐形指挥官”。 在一台复杂的膀胱肿瘤手术中,我预判到潜在的出血风险,并提前准备了相应的止血材料。手术结束后,主刀医生感慨道:“幸亏你有预见性,准备充分,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这一刻,我真切体会到主动参与医疗决策的意义。 《唤醒护理》一书中呼吁护士发声,这让我想起那些被忽视的“微小贡献”:及时发现手术器械包中遗漏的缝针,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医疗事故;在患者苏醒时,一句“手术很成功”,便能驱散无数家庭的恐惧。 读完《唤醒护理》这本书,我深刻地领悟到,真正的“专业深度”是将护理从业者的角色从“幕后”推向“台前”,凭借专业自信赢得他人的尊重。 这本书对我而言,不是简单的操作指南,而是一面反映自我实践的镜子,映照出我的护理实践。30年的专业护理经验,早已将“护理的深度”融入每一次传递器械、每一次危机应对,以及每一句对患者的温柔抚慰之中。或许,真正的“专业深度”不需要刻意宣扬——它隐匿在无影灯照不到的角落,却照亮了患者的生命归途。 (作者供职于内乡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