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木鳖子的由来 |
|
□尚学瑞
很久以前,有个村庄遭受了一种怪病的侵袭。许多村民的皮肤上长了密密麻麻、又红又肿的疙瘩,不仅疼痛难忍,还奇痒无比。寻遍了当地的郎中,都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村民们既痛苦又着急。 有一天,一位云游的高僧路过村庄,看到村民们被病痛折磨的样子,心里充满怜悯之情。四处查看后,高僧在村庄附近的山上采摘了一些村民们从未见过的植物的果实。这种果实的形状奇特,像一个个幼鳖,外壳坚硬,上面还有许多凸起的纹路。 高僧将这种果实捣碎后敷在患病村民的皮肤上。神奇的是,没过多久,这些村民皮肤上的疙瘩逐渐消退,疼痛和瘙痒也减轻了许多,连续敷几次,便完全康复了。 村民们对高僧感激不已,询问这种植物及果实的名字。高僧笑着说:“这种植物的果实很像鳖的背甲,就叫木鳖子吧!”大家细看那果实的形状,觉得高僧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木鳖子的名字和药效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木鳖子为葫芦科植物木鳖的成熟种子,别名木蟹、土木鳖等,主产于湖北、广西、四川等地,北宋《开宝本草》最早记载了它的功效。 木鳖子味苦、微甘,性凉,入肝经、脾经、胃经,有攻毒疗疮、消肿散结、通络止痛等功效,主要用于疮疡肿毒、瘰疬、乳痈、痔疮肿痛、干癣、秃疮、筋脉拘挛等,现代临床也用于治疗淋巴结核、乳腺炎、丹毒、青春痘、关节炎、尿路感染等疾病。《本草纲目》载其“治疳积痞块,利大肠泻痢,痔瘤瘰疬”。《本草求原》云其“治一切寒湿郁热而为痛风瘫痪。行痹、痿厥、脚气、挛症、鹤膝”。由此可见,木鳖子在治疗外科疮毒、皮肤病及肢体关节疾病等方面颇有优势,且在很早就被认可。 木鳖子有毒,是中医“以毒攻毒”治法的代表性药物之一。因为其毒性成分主要是木鳖子皂苷,所以炮制和用法十分讲究。木鳖子炮制时,将成熟果实剖开,晒至半干,取出种子后干燥,再去壳取仁,捣碎或制霜用;多外用,取适量木鳖子研末,用油或醋调匀后涂患处。 木鳖子内服时,一般不入煎剂,通常入丸剂、散剂用。木鳖子不论内服还是外用,都要严格把握剂量,并且孕妇及体质虚弱者不宜使用木鳖子。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个名字与木鳖子相似的中药叫番木鳖,是马钱子的别名,有大毒,其作用与木鳖子同中有异,长于通经络、消结肿、止疼痛,尤其止痛作用强于木鳖子。因此,在应用时,我们要注意区分二者,避免误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