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凤景 刘诗伟 王志国
夏季天气炎热,昼长夜短,雨水充沛,万物茂盛。《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夏季万物草木繁茂,天地间的阴阳之气相互交合,万物都开花结果。 夏季属火,为太阳,主生长、壮大,在五脏应于心,心属火而喜温,故二者同气相求。《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意思是心与夏季相应,在经脉方面,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主治相关病证。因此,夏季养生应与自然界阳气的盛大相一致,同时养护心阳。此时也是为秋季养生做好准备。
起居调养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夏季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夏季睡觉时间可以稍晚一些,最晚在23时前入睡;天亮就起床,多运动、晒太阳,使阳气向外向上舒展,借天地阳气的盛大来养护自身阳气。 在夏季,自然界的阳气充分释放,人体也要顺应这种趋势,通过发汗等方式让阳气宣泄出来。因此,人们日常起居可与昼长夜短的自然规律同步,不能为了避开炎热而足不出户。 由于天气炎热,出汗较多,衣着应以轻薄、吸汗为佳,材质可以选棉质或麻质。衣物需要勤洗勤换,不能久穿湿衣,以免积聚湿气,导致湿疹等皮肤疾病。 如今,解暑的方式有很多,风扇、空调等,都可以使人们避开暑热。但是,因过度贪凉而导致的疾病也逐渐增多。因此,防暑降温须有度。夏季气温升高,皮肤肌肉的纹理开泄,人们出汗后要避免吹风,以免邪气乘虚而入。 另外,夜晚不可当风入睡,以免邪气侵入。《寿亲养老新书》曰:“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纳凉。此为贼风。”意思是屋檐下的过道,有缝隙的地方,以及破窗户处,都不可以乘凉,因为这些地方的风属于贼风。 夏季不能用冷水洗澡,虽然有一时之快,但是皮肤肌肉的纹理因寒而闭,不仅使出汗不畅、暑湿滞留,还易受寒邪侵袭。同时,洗澡水也不能温度过高,以免出汗增多,反而伤津耗气。 夏季阳气充足,外出活动虽然可以养阳,但是适当午休是调养之道。夏季日长夜短,人们适当午休,有助于恢复精力。《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意思是阳气衰退到极致就会入睡,阴气衰败到极致就会醒来。适当午休,不仅能恢复精力、养护阳气,还能回避暑热、预防中暑。夏季午休时间可以稍长一些,1小时左右甚佳。 饮食调养 夏季饮食调养重点:一为养阳,二为清暑,三为护心。 夏季虽然天气炎热,但是人体阳气充斥于外,内则相对空虚,饮食宜温不宜寒,温则养护脾胃,寒则克伐阳气。因此,人们在夏季应食热餐,少食生冷食物。冷饮看似能清热祛暑,实际上清暑不足,反而寒凉易伤脾胃。脾胃受损,则清气不升,易生痰湿。肢体困倦、精神萎靡、大便稀溏等症状,大多是由于饮食不当所致。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曰:“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意思是在夏季,人的心气旺盛,肾气相对衰弱,即使天气炎热,也不适宜吃生冷食物,若遭受寒邪侵袭,必然会引起疾病。 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饮水应小口慢饮,温度适宜,一则祛暑,二则补充津液;不能大口豪饮,更不能贪凉饮冰水。 夏季炎热,祛暑清热的食物自然不可缺少。暑气易耗气伤津。因此,人们适宜食用具有解暑清热、生津止渴功效的蔬菜和水果(如西瓜、乌梅、荔枝、黄瓜等)。需要注意的是,荔枝、龙眼等水果虽然能生津止渴,但是其性偏温,摄入过多容易引起咽痛、口疮等问题。 人们还可以自制养生粥食用,不仅能解暑生津,还能调养脾胃。绿豆、荷叶、莲子、百合、薏苡仁等,可以依个人喜好,任选两三种与大米同煮。绿豆的清热祛暑效果颇佳,盛夏之时,家中不妨常备绿豆汤。 夏季,暑热盛行,若热邪亢盛,扰动心神,则心烦不安、口舌生疮,小便黄赤等,人们可以适量食用清热泻火之品(如绿豆、冬瓜等),使热邪从小便排出。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奋者,宜温补之,可以用甘草、小麦、大枣、柏子仁等。 此外,由于夏季炎热,新旧更迭加快,食物容易变质。因此,人们应选择新鲜食物,不可食用陈旧、隔夜、变质食物;若饮食不当,则会导致腹泻,甚则引起肠炎、痢疾等疾病。 运动调养 与春季相比,夏季阳气盛大,人体气血旺盛。因此,夏季运动的幅度可增大,以达到气血畅行、壮大阳气的目的。适宜夏季的运动方式较春季更为丰富,如慢跑、打拳、抽陀螺等。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无厌于日。”意思是夏季养生,不应因夏日炎热而厌烦阳光,要顺应夏季阳气旺盛的特点,适当接受阳光照射,以促进人体阳气的生长和运行。但是需要适可而止,不能大汗淋漓,以免耗伤津液,甚则伤阴中暑。 除了慢跑、打拳之外,户外游泳亦是佳选。游泳不仅可以消暑,还具有强身健体、协调四肢的作用。游泳前,人们需要热身,使全身筋骨、肌肉活跃,以免入水后由于水温不适导致腿部抽筋。由于游泳消耗体力较大。因此,锻炼与休息时间应安排得当。游泳池的水温与体温存在差异。因此,体弱者应先以水拭身,逐渐适应水温后再入水,并且游泳时间不能过长,适当上岸休息,以恢复体力。 在夏季,坚持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相反,若缺乏运动,则不利于身体健康。《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逆之则伤心。”意思是如果违背了夏季养生的规律,就会伤害心脏健康。 动能养生,静则亦然。夏季气温渐高,若不胜高温、不能运动,安静休养同样可以调养身心。午休后,可以信步于林荫花间,或垂钓于溪水河边,或品茶于静亭雅阁等;晚饭后,可以树下纳凉、读书习字、品诗赏画等,虽然没有舒活筋骨,但是静则养心、宁则养神。 情志调养 夏季养神的关键是“使志无怒”。意思是让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不要轻易发怒。夏季万物繁荣,人们的精神也应顺应繁茂之势。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的气血因自然界阳热之气的推动而趋向于体表,人的情志亦因之外泄。因此,夏季只有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才能使情志与“夏长”之气相适应。 夏气通于心,故夏季暑热之时,若避之不及,易扰乱心神,使人烦躁不安。此时调心宁神尤为重要。人们可以登高望远,使心胸开阔,神志宁静。心静而身凉,避暑与调神兼得。白居易的《消暑》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意思是想要消除炽热的暑气,只需要端坐在庭院中,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窗下有阵阵清风吹来,内心平静便能散发暑热,房间空旷就会生出凉意。 另外,炎炎夏日,往往令人心烦易怒。因此,遇事戒怒很重要,怒虽然为肝志,但是怒气一发,不仅伤肝,还乱心神,从而导致各种疾病。 在夏季,人们应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一则养阳气,二则养心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在志为喜。”意思是喜这种情志活动与心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度的喜悦,可以使心气舒畅,有助于心主血脉等功能的正常发挥。但也不可宣畅太过,遇事情绪不可过度激动,不要大喜大怒而影响气机,使心神涣散。反之,也不能过度消极,若遇事懈怠消极,稍有不顺则懊恼忧郁,就会有碍气机宣畅,甚至影响五脏气血流通。 (牛凤景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刘诗伟、王志国供职于河南省淇县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