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指一组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数患者存在前驱感染史,以血尿为主要症状,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可能出现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症状的肾小球疾病。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尤其以5岁~14岁较为多见,2岁以下小儿患急性肾小球肾炎较为罕见。 小儿急性肾炎主要分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SGN)和急性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两大类。通常情况下,临床上所说的急性肾炎主要指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其大多数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急性感染引发的。 诊断与鉴别 诊断 前驱感染史:一般在起病前 1周~4周,患者会有呼吸道或皮肤等部位的链球菌感染史,也可能存在其他部位的链球菌感染情况。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血尿、水肿、少尿、高血压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显示血尿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可见颗粒管型、透明管型,以及白细胞。血清补体C3水平下降,同时可能伴有或不伴有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 鉴别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SGN)需要与以下多种疾病进行鉴别。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患者既往肾炎病史不明确,无明显前驱期症状。除了具备肾炎常见症状外,常常伴有贫血、肾功能异常,尿比重通常较低或呈现固定低比重尿,尿液检查结果以蛋白增多为主要表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伴有夜尿增多现象。 急性尿路感染:一般具有尿路刺激征。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但往往伴有白细胞及脓细胞;进行中段尿培养,能够明确诊断;血补体水平正常。 IgA(免疫球蛋白A)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多数患者无水肿、高血压等症状,血液C3水平正常,进行肾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对于具有肾病综合征表现(即“三高一低”: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的急性肾炎患者,需要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进行鉴别。若患儿急性起病,存在明确的链球菌感染证据,血清C3降低,且肾活检结果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则有助于急性肾炎的诊断。 其他肾炎:应当与急进性肾炎,以及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等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与转诊 治疗原则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SGN)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预后通常良好。治疗主要以注意休息、对症治疗、观察护理以及保护肾功能为主。 休息:在急性期,患者需要卧床休息2周~3周,直至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且肉眼血尿消失后,才能下床进行轻微活动。当血沉恢复正常后,患者可以上学,但是应避免从事重体力活动。只有在尿液检查结果正常后,才可以恢复体力活动。 饮食:坚持低盐饮食,每天小于1克,或大于60毫克/千克。对于严重水肿或高血压病患者,需要采用无盐饮食,水分摄入一般不做限制。当患者存在明显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并给予每天0.5克/千克的优质动物蛋白。 抗感染:若存在感染灶,需要使用青霉素治疗10天~14天。 对症治疗 利尿:在控制水、盐摄入量后,若患者仍然存在水肿、少尿症状,可使用氢氯噻嗪进行治疗;若治疗无效,则改用呋塞米。 降血压:对于经过休息、控制水、盐摄入量、利尿等措施后血压仍然偏高的患者,应给予降血压药物治疗。硝苯地平作为钙通道阻滞剂,一般是首选降压药物,起始剂量为每天0.25毫克/千克,最大剂量为1毫克/千克,分3次~4次口服或舌下含服。卡托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起始剂量为每天0.3毫克~0.5毫克/千克,最大剂量为每天5毫克~6毫克,分3次口服,与硝苯地平交替使用能够获得更好的降压效果。 高血压脑病的治疗:治疗原则是选用降血压功效强且起效迅速的药物。首选硝普钠,将5毫克~20毫克硝普钠溶解于5%葡萄糖溶液100毫升中进行静脉滴注,起始滴注速度为每分钟1微克/千克,并严密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酌情调整滴注速度,不应超过每分钟8微克/千克,预防出现低血压。在用药过程中,药液需要避光,针筒、输液管等均需要用黑色遮盖物进行覆盖。若患者出现惊厥症状,应及时进行止惊处理。 严重循环充血的治疗 纠正水钠潴留,恢复正常血容量,使用呋塞米进行注射治疗,每次剂量为1毫克/千克~2毫克/千克,必要时可以在4小时~8小时后重复使用。 若患者出现肺水肿症状,需要加用硝普钠进行静脉滴注,用法与高血压脑病治疗时相同。 谨慎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当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时,可以小剂量应用毛花苷C,一般使用1次~2次,不用维持用药。 对于难治性病例,可以采用血液净化治疗或透析治疗。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严格限制水、钠的摄入量,维持体液平衡,控制氮质血症;若治疗无效,则需要进行透析治疗。 转诊 患者经过休息、控制水、盐摄入量等方法后,如果仍然存在水肿、少尿或血压高的情况,以及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例,均应及时进行转诊。 (文、图均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