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盼杰
中药材是中医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中药材因其天然的成分、结构或环境因素,容易在储存过程中发生霉变、虫蛀、腐败等问题,导致药材质量下降,影响疗效,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产生有害物质。 在诸多中药材中,有些药材更容易因储存不当而变质,这通常与其高水分含量、油脂含量以及化学成分的敏感性密切相关。例如,含水量高的中药材(如枸杞子、罗汉果等),其湿润的性质使得药材极易受潮、发霉,尤其在潮湿的季节或环境中,更容易滋生霉菌,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含有丰富油脂的中药材(如核桃、杏仁等),在储存过程中易发生氧化,产生酸败的异味,破坏药效。除此之外,动物类中药材,(如海马、蝉蜕等),由于其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易被昆虫侵害、腐败,产生不良气味和毒性。而植物根茎类中药材(如人参、黄芪等),虽然经过了干燥处理,但是其内部组织结构复杂,容易在不适宜的储存环境中发生霉变。 中药材变质,主要受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和空气等因素影响。湿度过高是中药材发霉、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高温、多雨的南方地区,空气潮湿的环境为霉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温度的变化对中药材的质量也有重要影响,高温会加速油脂类药材的氧化过程,产生酸败气味,同时也会促进昆虫的孵化和繁殖,使药材更易虫蛀。光线对药材的保存有较大的破坏作用,特别是含挥发油的中药材(如薄荷、茴香等),光照会加速挥发油的分解,使药效减弱。空气中的氧气也会导致一些药材氧化,例如含油脂的中药材在与空气接触后会逐渐氧化变质,导致酸败,丧失药用价值。 为有效防止中药材变质,我们需要根据中药材的不同特性,采取科学的保存方法。对于容易吸湿的中药材(如鹿茸、人参、党参等),适合放置在密封容器中,并加入干燥剂,以控制容器内部的湿度,保持中药材干燥。对于一些水分含量较高或较易吸湿的中药材(如枸杞子、红枣等),可以在干燥天气下定期晾晒,清除多余的水分,保持药材干燥和清洁。在湿气较重的季节或环境中,将药材放置在密封袋或密闭的容器中以防潮湿的空气侵入也是一种有效方法。控制温度是防止中药材变质的另一重要措施,对于易受温度影响的油脂类中药材(如核桃、杏仁等),可以将其存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内,以低温减缓油脂的氧化过程,延长其保质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冰箱储存温度不宜过低,避免药材结冰而影响其药用成分。对于一些植物根茎类的中药材(如人参、黄芪等),阴凉、通风的环境更为适合,这种条件既能防止虫蛀,也能避免温度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 光线的控制对储存某些中药材十分重要,特别是对含有挥发油的中药材而言(如薄荷、丁香等),这些中药材在阳光照射下成分容易挥发,因此需要避免阳光直射。最好的方式是将这类药材放置在深色的玻璃瓶中,或阴凉的避光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挥发油的流失。此外,合理防虫处理也必不可少。对于容易生虫的中药材(如莲子等),可以在存储容器内放置一些天然的驱虫物质(如花椒、小茴香等),利用其香味驱虫,避免虫蛀。同时,定期检查中药材的状态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高温、潮湿的季节,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虫蛀现象,能够有效保护药材的质量。如果发现虫蛀情况,可将药材晾晒,清除虫卵,或者采取冷冻处理,以彻底杀灭虫卵后再行储存。对于一些性质特殊的中药材,还需采取更为专业的保存方法。鲜品药材(如蒲公英、仙鹤草等),在采集后要尽快使用,如需储存可以采用冷藏法,将其清洗晾干后放入冰箱冷藏,以保持新鲜。矿物类药材稳定性相对较好(如朱砂、雄黄等),但是受潮后可能会出现风化或氧化现象。这类中药材在储存时应密封并防潮,以确保其稳定性,避免接触酸性物质。动物类药材(如海马、蝉蜕等),因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容易腐败或虫蛀,需要置于阴凉干燥环境中密封存放,必要时可采取冷冻处理以防虫害。 在日常的保存过程中,还需注意避免中药材与其他物品混放,尤其是有异味的物品,以免中药材吸附异味,影响其药用价值。许多中药材具有吸附性和吸湿性,若与有异味的物品一起存放,可能会导致其气味或药效发生变化。为了确保中药材的品质,即便采取了科学的保存方法,也需要定期检查药材状态,以及时发现是否有霉变、虫蛀或其他变质情况。此外,合理规划中药材的储存周期和更新频率,对于确保其药效和安全性同样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的保存措施,能够有效延长中药材的保质期,保持其稳定的药用价值。在储存过程中,根据不同中药材的特性采取适当方法,如控制湿度、温度、光线和空气接触,以应对环境因素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中药材的霉变、虫蛀和氧化问题。科学的保存方法,不仅保障了中药材的安全性,还进一步提升了临床应用效果。掌握这些方法,能够让中药材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需求,使中医药这一传统瑰宝在疾病治疗中得到更安全、合理使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