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鹏
在临床诊疗体系中,核医学科与放射科作为医学影像诊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均涉及电离辐射技术的应用,但在诊断原理、技术特征及临床适应证方面存在本质差异。本文将系统阐释二者的学科特征与临床定位。 核医学科 作为分子影像学的重要分支,核医学科通过放射性药物示踪剂实现生物体内分子过程的动态监测。该核心技术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成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检查时,经静脉注射的放射性示踪剂经血液循环聚集于特定的靶向组织,其分布模式可以反映细胞代谢活性与分子通路状态。 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定量评估心肌葡萄糖代谢率,能准确识别存活心肌与纤维化病灶。肿瘤筛查方面,通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高表达的恶性肿瘤细胞,可以在解剖结构改变前6个月~8个月发现病灶。这种基于分子代谢特征的诊断方法,为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沉积检测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 放射科 放射科主要采用X线、计算机层析成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实现解剖结构可视化。X线能够评估骨皮质连续性来诊断骨折,CT扫描利用0.5毫米~1毫米层厚横断面图像重建,可依据改良CT严重指数评分系统精准判断胰腺炎等急腹症的严重程度。MRI凭借多序列、多参数成像优势,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适用于脊髓病变与关节软骨损伤评估。 学科对比 诊断原理差异:核医学科基于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反映生物分子代谢过程;放射科依赖X线衰减系数或氢质子弛豫特性,呈现组织结构形态学改变。 核医学科临床适应证:甲状腺摄锝率测定、肿瘤代谢活性评估、神经受体显像等。 放射科临床适应证:骨折三维重建、血管造影(DSA)、肿瘤形态学分期等。 联合诊断价值:PET/CT融合成像技术将肿瘤标准化摄取值与CT形态特征相结合,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多模态依据。 临床应用 临床医师应根据诊断需求选择适宜的影像手段。 疑似早期阿尔茨海默病:首选β淀粉样蛋白PET显像。 急性胸痛鉴别:结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与心肌灌注SPECT肿瘤分期:推荐PET/CT联合增强MRI评估转移灶。 随着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发展,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正推动精准医疗向纵深发展。理解不同影像技术的学科特征,有助于临床工作者做出最优诊断决策。 (作者供职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