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萍
药物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一旦进入人体,便开启了一段复杂而奇妙的旅程。从最初的吸收到最终的代谢排出,每一步都充满了奥秘。 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通过给药部位(如口腔、皮肤、肺部等)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这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口服给药 口服药物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药物在胃肠道中溶解后,通过小肠黏膜的细胞间隙或载体介导的方式进入血液循环。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因为其黏膜面积大、血流丰富且pH值接近中性,有利于药物的吸收。然而,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分子量)、胃肠道的生理条件(如胃排空速率、小肠蠕动速度)、药物剂型(如口服液、片剂、胶囊等)以及个体差异等。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则直接将药物送入血液循环,无须经过胃肠道吸收,因此吸收速度更快。静脉注射是最快的给药方式,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虽然吸收速度稍慢,但是也比口服给药快。 其他给药方式 除了口服和注射,药物还可以通过吸入(如雾化吸入)、皮肤贴剂(如硝酸甘油贴剂)等方式进入体内,这些方式各有特点,但最终目的都是使药物进入血液循环。 代谢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与靶点结合发挥治疗作用。然而,药物并不会一直以原形存在,它们会在体内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这个过程称为代谢。 肝脏是代谢的主要场所 肝脏内含有丰富的酶系统,特别是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它是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药物在肝脏中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等反应,转化为更易溶于水、极性更强、活性降低或完全无活性的代谢物。这些代谢物更易于通过尿液、汗液等途径排出体外。 代谢的个体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的代谢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不同人的肝药酶活性不同,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也不同。此外,年龄、性别、疾病状态、遗传因素以及合并用药等也会影响药物的代谢。 代谢产物的影响 部分药物在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如果积累在体内,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因此,在设计和使用新药时,需要充分考虑其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安全性。 药物在身体内的吸收与代谢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它涉及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方式、生理条件以及个体差异等方面。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和不良反应,从而合理使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用药过程中要遵医嘱,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差异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