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三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五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阑尾炎:不可忽视的“小毛病”
药物在人体内的奇妙旅程
中医在骨折康复中的作用
乙肝检测:了解病毒与自身免疫
关节炎的预防与管理
你了解肌张力障碍的奥秘吗
超声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1
11 1 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乙肝检测:了解病毒与自身免疫
 

□王朝宇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广泛传播的病原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科学的乙肝检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病毒与自身免疫的关系,筑起健康防线。
乙肝病毒基础知识
乙肝病毒是一种嗜肝DNA(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肝炎病毒科。其形态为直径42纳米的球形颗粒,由外壳和核心两部分组成。外壳由脂质双层与蛋白质组成,镶嵌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少量前S蛋白,核心部分含有病毒DNA和DNA聚合酶。乙肝病毒的DNA为不完全闭合环状,分为三个部分:长链(3100个核苷酸~3200个核苷酸)、中链(1200个核苷酸~1400个核苷酸)和短链(140个核苷酸~280个核苷酸)。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3种途径传播。感染后,病毒会在肝脏内复制并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肝炎症状的出现。乙肝的潜伏期一般为30天~180天,平均为60天~90天。感染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乙肝会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乙肝检测方法及其意义
乙肝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乙肝两对半”检测是乙肝检测的常规项目,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5项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表示体内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乙肝病毒E抗体阳性则表示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表示肝脏内存在完整的病毒颗粒。通过“乙肝两对半”检测可以初步判断感染状态和病毒复制情况。
肝功能检测是通过检测肝脏代谢相关酶类和蛋白质代谢产物等指标,了解肝脏功能状况的一种方法。常见的肝功能检测项目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当肝脏受损时,这些酶类和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会出现异常,导致相关指标的升高或降低,通过肝功能检测可以了解肝脏受损程度和病情变化情况。
HBV(乙型肝炎病毒)-DNA定性定量检测是通过检测乙肝病毒DNA的数量来判断病毒复制活跃度和传染性的一种方法。HBV-DNA载量越高,表示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越强。HBV-DNA定性定量检测可以了解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肝脏影像学检查是通过B超、CT(计算机层析成像)、MRI(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手段观察肝脏形态和结构的一种方法。肝脏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患者肝脏的形态变化、炎症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乙肝与自身免疫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保护身体健康的重要防线,它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和体内异常细胞。然而,乙肝病毒常常与免疫系统发生冲突,导致肝脏损伤。
在乙肝的发病过程中,免疫系统的反应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试图清除病毒。但是,乙肝病毒具有免疫逃逸机制,能够逃避或抑制免疫系统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会对肝脏产生过度反应,导致肝脏损伤和炎症。
此外,自身免疫也在乙肝的病程中发挥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会将肝脏自身的细胞视为外来物质发起攻击,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炎。这种类型的肝炎可以与乙肝病毒的感染同时存在,也可能在乙肝病毒清除后仍然存在。在治疗乙肝的过程中,免疫调节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乙肝检测结果解读
与健康管理建议
对于乙肝检测的结果,医生要根据各项指标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如果肝功能检测结果显示转氨酶水平升高,可能表示肝脏受损。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患者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调整生活方式。
对于乙肝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非常重要。患者要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过度劳累;要定期进行乙肝检测,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
通过乙肝检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乙肝病毒与自身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乙肝病毒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肝脏损伤。
 (作者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