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莉
血液是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特殊成分,是任何药品都不能代替的。一份血液从健康人的血管里捐献出来,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处理过程,才能输入受血者血管,完成挽救生命的“重大使命”。 血液成分分离 血液在专用的离心机中需要接受15分钟、强度4600G(G为离心强度单位,指在离心力场中物料所受离心力与重力的比值)的处理。在离心过程中,一袋400毫升血液产生向外的离心力将高达1.84吨。处理后的血液会出现明显的分层,上层是淡黄色血浆,下层是暗红色的红细胞,细胞占比为40%~50%。为了保持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血浆被转移到一个单独的血袋,其内部温度快速降低至零下20摄氏度,这样就可保存1年。而红细胞则被转移到4摄氏度的环境下,配备抗凝剂、营养剂等“特制套餐”,以确保在35天的有效期内保有携带氧气的能力。血浆中的第八凝血因子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制备技术进行分离。血液成分分离,不仅可以让各种成分分别得到科学保存,还可以利用不同血液制剂单独或组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输血治疗,实现节约资源、提高疗效的目的。 血液安全性检测 献血后,血液安全性检测包括哪些项目呢?一是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和抗体、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酶免检测;二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除血液酶免平行检测结果都是反应性的标本外,其他标本需要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酸检测。通常,当酶免检测反应性,或(和)核酸检测反应性,或(和)谷丙转氨酶大于50单位每升就会判定为血液检测不合格。检测不合格或可疑的血液均不得使用。 血型匹配 血型相同才能输血已经成为常识,但是人类的血型相当复杂。截至2023年11月,国际输血协会已经确认了45个红细胞血型系统、362个人类红细胞抗原,公众熟知的只是免疫原性最强的A血型、B血型、O血型系统。为了保证捐受双方血型相合,除了常规鉴定A血型、B血型、O血型以外,在输血前还必须做交叉配合实验。这一实验将献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者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它类似于一次“模拟输血”,可以判定是否会发生免疫性输血反应。 患者所输用的各种血液成分,都要经历血液成分分离、安全性检测和血型匹配这3个步骤,常规在3日内完成,而血液辐照过程则并非针对所有的受血者而准备。一份经过精心制备、严格检测的血液,不仅是送给患者的“生命礼物”,更是现代科技和人类爱心的结晶。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