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一朝沐杏雨 一生念师恩 |
|
□程平
我手里拿着这张极旧的表格,默默地看着表格上的名字,每一行的最后一格写的是每个月对应的科室。3年,1095天,我的每一天都是按照这张《专科医师培训轮转计划表》度过的。如今,我快离开这里了,内心百感交集。 2021年的夏天,我还在一个县级医院坐诊,日复一日地上班、下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科医师培训(以下简称专培)的招生简章。当时,我心中有疑问:专培是干什么的呢?当我认真地读完招生简章,有了一丝心动。这不正是我一直在找的提升自我的路径吗?虽然我当时有些心动,但是内心不禁又打量了自己一番。我的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能去上学吗?我能考上吗?关键是时间这么长,孩子怎么办呢?结业也没证书,我图啥呢…… 否定和犹豫,让我非常纠结。后来,到了考试时间,我想先参加考试,考上了再说。考完后,如果通知我,我就去。家人也是这样支持我的。8月份过完了,我还没收到任何消息。我倒是松了一口气,心想这应该是个好结果,可以继续过当下的日子。9月6日,我很意外地接到了教学主任的电话,说让我9月7日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报到。当时的我,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忧伤。高兴的是,我得偿所愿可以去学习了;忧伤的是,我一走3年,舍不得离开孩子……最终,我选择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习。 记得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报到的第一天,教学秘书看我报名表上的地址,似乎很意外,好奇地问我:“你来专培是咋想的?”我心想:“不是你们招生吗?你们怎么还好奇?”后来,我才知道,从外地来这里专培的人非常少。不只他好奇,每一个刚接触我的老师或者同学,都会问我这个问题。如今,专培快要结束了,我忽然又想起这个问题:我为什么来专培? 这3年,我每天奔走在不同的科室里。虽然刚来时极不适应,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可以做好工作。我用3个月的时间,基本熟悉了流程,准备进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习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患者就诊量是出了名得多。年底,也是科室患者最多的时候。果然,超强度的工作,让我从一个拧不开矿泉水瓶盖的弱女子,历练成可以推着肥胖的患者做检查;从只会在门诊开药方,现在可以独自完成医嘱;从不擅长沟通,到和患者家属探讨病情…… 我的变化,自己心里知道。外形上,我本来看上去就不太强壮,在那段时间里,变得更加纤细了。但是,为了不让自己累倒,我坚持早起锻炼身体。我除了体重减少了,基本无恙。我能坚持下来,还要感谢那些带教老师和患者。工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让我觉得充实和成长。 后来,我到气管镜室学习。对于我这个从县里来的小大夫来说,气管镜是何许“神器”?第1个月,我给老师当助手,站在旁边看,再干一些杂活儿,干了整整一个月。有的同学问我:“不觉得浪费时间吗?”我回答:“这条路没有白走的,每一步都算数。”“打杂”的一个月,我总算看明白了,待我为患者做气管镜的时候,已觉得轻车熟路了。从开始的“打杂”,到后来的“主力军”,也许我不是最有天赋、最聪明的,但我是最有毅力的。每天,我的胳膊、手腕、手指累得都不知道痛,晚上做梦还握着气管镜。 我很幸运,成为陈瑞英教授的学生。报到之前,导师都是提前分配好的,我不知道导师的名字。见到陈瑞英教授,让我有一种亲切感。她不仅在专业方面博学,为人处事还低调沉稳。对待患者,她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她也很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帮我解决。我从基层来,专业基础差,她也从未嫌弃,总是想办法帮我提高。从教学查房,到与患者谈话;从化验结果,到CT(计算机层析成像)读片,她倾注了很多心血。 为什么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培?如今,看来答案并不重要。走想走的路,路上的风景比结果更重要。 快要离开这里了,我没有向老师们和同学们道别,因为我不喜离别的悲伤,心中有万般不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最后,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新蔡县公疗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