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林鹏
案例一 清热利湿理气化瘀法治疗乙肝 吴某,男,40岁。 初诊:患者两胁胀痛,恶心,纳呆,乏力,尿黄,便溏1个月有余,曾患有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治疗两次,均无明显好转。近1个月来,患者诸症加重,且出现黄疸。患者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巩膜、皮肤中度黄染,颈部、胸部有多个蜘蛛痣,两手掌大鱼际、小鱼际色红,脾大肋下约3厘米,舌质紫暗,伴有条索状瘀斑,苔黄腻,脉滑数,谷丙转氨酶131单位/升、总胆红素102.60微摩尔/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呈“大三阳”。 证属:湿热交结,气滞血瘀。 治宜:清热利湿,理气化瘀。 处方:醋柴胡15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黄柏15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八月札15克,郁金15克,鸡骨草20克,赤芍20克,白豆蔻10克,佛手15克,炒薏苡仁30克,桃仁10克,甘草10克。共6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6剂之后,患者食欲增进,胁痛缓解,黄疸减轻,精神好转,大便正常,舌苔薄黄。原方加醋鳖甲20克,丹参15克。共6剂。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但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仍呈“大三阳”。上方再服药6剂,加用乙肝清丸(含牛黄、三七参、血竭等),早、晚各服药6克。 此后在上方基础上随症化裁,治疗3个月有余,诸症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呈“大三阳”。患者正常上班后停用中药汤剂,坚持服用乙肝清丸。半年后,患者复查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转为阴性。 随访反应,患者未出现病情反复。患者每半年复查1次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无异常。 按语:慢性乙肝总属湿热毒邪侵入人体,潜入营血,留着于肝,从而引起肝脏损伤。其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血行不畅,肝络瘀阻,肝体失养,久之可演变为积聚、鼓胀等病。在临床上,笔者以清热解毒利湿、理气活血化瘀和益气固本扶正为治疗方法,守变随证,灵活变通,不可拘泥。该患者属湿热交结,气血瘀滞。笔者应用自拟柴芩清肝汤加白豆蔻、薏苡仁、佛手、丹参、赤芍、桃仁、鳖甲等,意在既清湿热毒邪,又兼醒脾、和胃化浊,理气活血化瘀,理法方药环环相扣,故能迅速获得佳效。 案例二 补气温阳活血利水法 治疗心力衰竭 庄某,男,66岁。 初诊:胸闷心悸,气喘乏力,脘胁膜胀,下肢水肿4个月有余。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力衰竭,曾应用地高辛、双氢克尿噻等治疗,病情未见好转,且有加重趋势。患者40年前曾患风湿性心脏病病史。患者呈二尖瓣病容,面色晦暗,呼吸喘促,张口抬肩,语音低微、缓慢,腹部尚软但肝脾明显肿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厚腻,脉滑数、结代,强弱不等。 证属: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脉运行不畅而流缓、瘀滞,水湿停滞不化而凌心、射肺。 治宜:补气温阳强心,活血化湿利水。 处方:制附子10克(先煎),黄芪30克,炒白术20克,益母草30克,北五加皮10克,桂枝10克,红花10克,车前子10克,桃仁10克,泽兰10克,丹参15克,川芎15克,薏苡仁30克。共3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患者服药3剂后,呼吸平稳、水肿减轻。原方去车前子。共3剂。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诸症明显缓解,患者自觉体力恢复,上方去桂枝,加党参15克,北五加皮减为5克。共6剂。水煎服,每天1剂。 按语:遵从以上治法,药物稍做增减,治疗1个月有余,心力衰竭得到控制,其他症状消失。笔者认为,该病属于怔忡、喘证范畴,以气虚、阳衰、血瘀、水停为主要病机。应用自拟强心汤,补气温阳强心、活血化湿利水。标本同治,收效显著。笔者一再强调应用温阳强心之制附子,一定要先煎以减缓其毒副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制附子的强心作用不因久煮而减弱,其毒副作用则因久煮而减弱。应用强心、利水、祛风湿之北五加皮治疗心力衰竭最为合拍,因其毒性与洋地黄类药物相似,故不可过量或长期服用。病情危重,当慎思酌处。 案例三 补气健脾固宮止血法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康某,女,30岁。 初诊:患者阴道出血,淋漓不断,3个月有余,平素体健,月事正常。 患者曾引产7个月胎儿,术后月经来潮2次,后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血色鲜红,量时少时多,淋漓至今,伴头晕,汗出,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等。患者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数。 证属:气不摄血,胞宫不固。 治宜:益气健脾,固宫止血。 处方:补气固宫汤加减。生黄芪30克,炒白术30克,当归炭20克,黑香附20克,黑生地15克,侧柏炭15克,仙鹤草15克,生甘草10克,阿胶15克(烊化分冲)。共3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3剂后,患者诸症明显缓解,出血基本停止。效不更方,原方再服用6剂。 三诊:血止痊愈,笔者嘱咐患者停服中药汤剂,改用归脾丸(浓缩丸),早、晚各服6克,用药两周,以善其后。 随访2年,患者月事如常,亦无其他不适。 按语:该患者引产术后,气血俱虚,治宜益气健脾、固宫止血,标本兼顾,效如桴鼓。笔者认为崩漏乃月经不调之重症,治疗应调经、止血并重,特别是在重用妇科调经要药之当归、香附,且炒黑存性,具有调经、止血的双重功能。用自拟补气固宫汤治疗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证多获奇效。 案例四 理气清热化湿法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张某,男,39岁。 初诊:患者胃脘部胀满伴隐痛,嗳气、泛酸,时轻时重,1年有余。两天前因生气而诸症加重。半年前在当地某医院被确诊为胃炎,曾用“三联疗法”,服药第4天出现恶心、头晕而停药。舌苔黄腻,脉象弦数,胃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胃窦部有出血斑和糜烂,尿素呼气试验:Hp(+)。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证属:肝气郁结,湿热阻滞,胃失和降。 治宜:疏肝和胃、清热化湿。 处方:理气清热化湿汤加味。柴胡10克,郁金10克,佛手10克,降香15克,白豆蔻10克,厚朴10克,姜半夏10克,薏苡仁15克,黄芩15克,败酱草15克,黑香附15克,白及10克,甘草10克,沉香粉3克(分冲),八月札15克,乌贼骨15克。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3剂,患者诸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再服药7剂。 三诊: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黄腻舌苔明显减退。上方去除沉香粉、姜半夏,再服药7剂。 之后患者又复诊4次,处方稍有增减,连续服药45剂,症状消除,食欲增进,舌苔正常,胃黏膜炎症消失。 按语:理气清热化湿汤是笔者治疗浅表性胃炎的经验方,方中柴胡、郁金、佛手、降香,疏肝解郁、理气消痞、降逆和胃;白豆蔻、厚朴、姜半夏、薏苡仁,醒脾健胃,行气化湿;黄芩、败酱草,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香附乃血中气药,炒黑存性既能行气郁、调血滞,又能制酸、止血;生甘草泻火解毒、益气健中、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加减法:胃气逆者加木香、沉香;泛酸者加乌贼骨;中气虚者去降香,加黄芪、炒白术;胃痛甚者加甘松、乌药、八月札;血瘀明显者加三七粉、生蒲黄;大便溏薄者加肉豆蔻。 案例五 益气养阴化瘀法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黄某,男,64岁。 初诊:胃脘胀满、隐痛,时作时休,已10余年;近半个月来,胀痛加重,伴食欲不振、乏力、消瘦。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胃部检查:黏膜色泽灰暗,表面呈粗糙颗粒状,皱襞变浅,黏膜下血管显见,胃角小弯侧尤为明显,胃窦部可见多个散在糜烂灶,胃黏膜幽门腺减少,伴纤维组织增生。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属:气阴两虚,胃络瘀滞。 治宜:补气滋阴,化瘀养胃。 处方:益气养阴化瘀汤加味。黄芪15克,白术15克,北沙参15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石薢15克,五味子10克,赤芍15克,八月札15克,三七粉5克(分冲),甘草10克,白芍15克,白及15克,败酱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7剂后,患者诸症明显好转。之后以该方为基础随症状增减,继续治疗,坚持服药3个月有余,已无明显不适。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益气养阴化瘀汤是笔者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方中黄芪、白术、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沙参、麦冬、玉竹、石薢,生津养阴,清热益胃;五味子益气生津;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三七粉化瘀止血,消肿止痛;八月札疏肝和胃,活血止痛,软坚散结。兼肝气郁结者加柴胡、郁金、佛手;兼湿热内蕴者减玉竹、石薢,加薏苡仁、败酱草、白花蛇舌草。 (作者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