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重托 不辱使命 ——洛阳一院两位援非医生的汇报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艾金宝 沈若文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洪波和麻醉科骨干冯凌志,都是中国援赞比亚第23批医疗队队员。他们3月12日启程,到赞比亚执行为期一年的援助任务。 援非期间,他们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选择了条件最艰苦的利文斯顿执行援助任务,与受援国人民同心同行,用丰富的医疗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促进中赞友谊贡献自己的力量。由于工作突出,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中,他们均获得了赞比亚政府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国庆节前夕,他们通过文字和图片,向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家人们”汇报了自己在援非期间的工作和感受。
刘洪波: 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目前,我投入援赞医疗工作已半年多,现将我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这里的条件和国内相差甚远,不仅缺医少药,还缺少许多必要的医疗设备及器械,没有核磁共振仪,CT机也处于损坏状态。作为一名普外科医师,我所面对的患者病情通常较为复杂,可无论患者的情况多么糟糕,当下可以使用的检查手段只有X线检查和彩超检查。因此,在救治患者时,医生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患者进行细致查体,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开展下一步的治疗。 在这里工作,我们需要克服手术条件简陋、手术器械短缺等困难,有时甚至还要在停水、停电的状态下工作。外在环境的困难并没有影响我的工作积极性。我将国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并且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展小儿小切口疝高位结扎手术、自制T形管开展胆总管探查手术等。在救治患者的同时,我积极开展新业务,努力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提升诊疗水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冯凌志: 辛勤付出没有白费 我是一名麻醉医师,工作忙碌。 这个地方缺医少药。 当地的麻醉护士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总是两手一摊,无奈地说道:“This is Zambia(这是赞比亚)。”面对这种情况,我就想办法解决问题:缺少麻醉药品,我就用最简单的药物完成较为复杂的手术;没有穿刺针,我就用留置针为患者做腰部麻醉。 在这里,麻醉医师较为稀缺。由于环境限制,手术节奏较为缓慢,手术量大,医务人员经常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工作。 这里的疫情形势严峻。为了做好个人防护,我每天工作间隙不能喝水,正餐也无法正常食用,从早8时到下午4时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即使如此,我始终坚持高标准完成每一台麻醉手术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 此外,我还担负ICU(重症监护室)的查房工作,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国内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 我开设了疼痛专科,为很多疼痛患者解除了痛苦,也帮助利文斯顿中心医院开展了一项新业务。辛勤付出没有白费,我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图片由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宣传科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