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生姜的功与过 |
|
生姜的功与过 □牛震丙
说起生姜大家都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生姜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还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生姜的功效,知之者不少,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常吃生姜,不怕风霜。”《吕氏春秋》中记载:“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生姜科的植物也不例外,其实生姜除有良好的功效之外,也有不良反应,却鲜为人知。 生姜源于姜科植物的新鲜根茎,全国各地均产,于9月~11月间采摘。在东汉之前及东汉早期,生姜、干姜不分,《神农本草经》只记载了干姜的名称,《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温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可见《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干姜,也包含生姜,可以“生者尤良”为佐证。 东汉早期,姜开始有生姜、干姜之分。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擅用姜,且对生姜、干姜的应用有严格的区分,编著的《伤寒论》载有方剂113首,《金匮要略》载有方剂205首,除去重复的方剂,张仲景全部方剂共用中药材166种,其中生姜使用频次68次,使用频次位居第3位,生姜主要用于温阳解表。 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家陶弘景编著《名医别录》首次记载:“生姜,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现代《中药学》记载:“生姜,味辛,微温。归肺、脾经。功效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一是用于外感伤寒;二是用于胃寒呕吐;三是用于风寒咳嗽;四是用于解鱼蟹毒、半夏及天南星毒。” 生姜成分复杂,古人已经发现了100多种化学成分,可归属为挥发油、姜辣素、二苯基庚烷三大类成分。生姜的药理作用:生姜油、姜辣酮或姜辣烯酮,有抗炎镇静和抗惊厥等作用。生姜还含有蛋白质、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等。 生姜的功效:一是健胃,促进食欲,姜所含的姜辣素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刺激胃黏膜上的感受器,并通过神经反射促使胃肠道充血,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从而起到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二是炒菜时放一些生姜,既可调味又可解毒;三是经常吃生姜可以抗衰老;四是生姜对一般暑热表现如头昏、胸闷、恶心,具有降温提神的功效。 生姜也有不良反应,含有特殊毒性,甚至还有致癌作用,但是生姜成分中的致癌物为黄樟醚,入汤煎煮后可使之降低。 生姜辛温,若长期食用大剂量的生姜会导致鼻出血,积热化火,耗伤津液,多扰血分,迫血妄行,上循清窍,导致鼻出血。大量生姜挥发油能引起口干、咽喉疼痛等。 需要注意的是,生姜辛温,一次不宜食用过多,目疾、血证、疮疡、肺热咳嗽、大便秘结、淋证者皆不宜使用。生姜还可促进胆汁流动,因此胆石症患者慎用。年老体弱、睡觉持续打鼾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本草纲目》中记载:“食姜久,积热患目,珍屡试有准。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生姜辛而疏散走表,故功能性子宫出血者,以及痔疮、皮肤病和高血压病患者切忌多食生姜。凡体质偏阳、油性皮肤、大便易干燥、舌偏红、脉滑数,或主要表现是性格外向、易急躁、阴虚质、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并伴有舌红少津、脉细数、胃热呕吐者,或元气不足、气短、自汗的气虚证患者均忌用。 总之,生姜味辛温,不管是作为调味品也好,还是作为药物用也好,都不宜大量食用。辛能散能行,热盛伤阴,故本品助火伤阴。清朝医家陈士铎编著的《本草新编》中记载:“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多服散气。”另外,生姜不宜在夜间食用。民间俗语云:“早上吃姜,胜过参汤;晚上吃姜,等于砒霜。”因此,致阳盛于外,阴虚于内,阳不能入阴,会引起失眠。生姜用量,不论是当调味品还是入药,皆以10克左右为好,用量并非越大越好,不可多用、滥用,以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供职于淇县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