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脾胃的地位与重要性——读《黄帝内经》有感 |
|
脾胃的地位与重要性 ——读《黄帝内经》有感 □冯晓梦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所谓仓廪,唐代医学家王冰的注解是:“包容五谷,是谓仓廪之官。”便是指脾胃受纳运化的功能。脾与胃共居中焦,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脾作为五脏之一,与六腑中的胃相关,二者作为后天之本,受纳运化水谷,化为精微,供给全身。 《黄帝内经·灵枢经·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黄帝内经·灵枢经·平人绝谷》又进一步指出:“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可见,尽管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古人对脾胃的基本认知仍起始于解剖实证,而并非一味地以象测藏。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如《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可见,《黄帝内经》对脾胃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已有较深的认识。 五脏之脾对应五行中的土,与六腑中的胃相关。与五官中的口相联系,故看脾可观口。脾与情志中的思相关,故思虑过度易伤脾。脾的生理功能为主运化、主统血。脾主运化,即脾具有转化输送、消化吸收的能力。脾可化水谷为精微,并将精微输送至其他脏腑组织来维持整个人体的生理机能。此外,脾在运化水谷的同时,还会运化水湿,脾与肺、肾、三焦、膀胱等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脾还主统血,脾脏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的功能,是供血、滤血、藏血、免疫的中央。因其含血量丰富,能够紧急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所以有“人体血库”之称。若脾气虚弱,则会导致脾运化水谷的能力减弱,使得气血生化之源匮乏或致脾虚生痰,继而使其滤血、造血、供血功能遭到损害,导致脾不统血、血液来源不足,从而引起月经失调。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其中“阳”指阳明胃腑,“阴”指太阴脾脏,胃主降浊,推陈致新,病则腑气不通,浊气不降,糟粕不行,且阳明之病,易于化热燥结,故病则多从燥化、热化,易为实热之证。脾主运化、升清,病则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清阳不升,脾气易虚,且湿易伤脾,故脾病多虚证、寒证。“阳道实,阴道虚”对胃病多实、脾病多虚的病机趋向进行了高度概括,后世对脾胃病证总结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故在治疗上胃病侧重于泻实,脾病侧重于补虚。 养生讲究借天时以养脾。借天时之力,养五脏六腑,关于健脾,一天之计在于巳时,一年之计在于长夏。巳时,又名隅中,是指9时~11时这段时间,此时当令器官为脾。《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认为“脾主身之肌肉”,所以在巳时健身效果最佳。中医讲“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法于阴阳、道法自然”,顺应天地变化,是养生的关键所在,正所谓借天地之力,养五脏六腑,巳时是土地疏松、植物生长的最佳时期,而脾属五行之土,故巳时养脾效果最佳。所谓长夏,即小暑至立秋这一时段,此时的特点是暑湿,而脾喜燥恶湿,所以长夏之时,脾最为虚弱,也最易养。此时,大家一定要避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要保持衣物干燥,可以多食用薏米等健脾除湿的食物。 中医认为“思伤脾”,脾与情志中的思相关,故思虑过度易伤脾,所谓脾气郁结,运化失调便是思虑过度所致。脾气郁结必然会影响脾之运化,运化失健,便会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肠鸣、泄泻不利等脾虚症状。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泪为肝之液,涎为脾之液,唾为肾之液,此为中医“五脏化液”之论,若脾气虚弱,则口唇肌肉松弛,口水便下意识流出。换个角度而言,这也是身体脾虚发出的信号,在提醒人们该健脾了。 鉴于脾胃直接与饮食接触,饮食稍不合理,则易损伤脾胃,因此《黄帝内经》在饮食方面很注重脾胃,强调饮食有节。《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践证明,寒温不调,饮食不节,是脾胃致病的重要原因,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往往可以加快康复进程。 内伤脾胃,则百病丛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好,则百病除;若脾虚,则脾阳受损,脾运化失健,机体就会出现饱胀、消化不利、水肿、肥胖、大便泄泻等不良症状,所以养五脏始于健脾,而遵天时养脾必将事半功倍。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级住培医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