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方证应用与方解 □毛德西
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共用了9味药,即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附子、大黄等。其方配伍严谨,有的放矢: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清上温下以和胃肠,攻补兼施以顾虚实,可谓经方中之经典。其治疗范围包括脾胃病及相关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胃下垂、神经性呕吐、慢性肠炎及胃内非恶性病变等;还可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胆囊炎等。对于药物剂量,不必拘于原方用量,但要重视比例,更要依据病情而酌定。特别是半夏、干姜与黄连、黄芩的用量,大黄与附子的用量,要把握好度。国医大师周仲瑛曾提出“用好半夏泻心汤,就可以应付一半脾胃病”的观点。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观点,这是脾证论治的基本路径。对于半夏泻心汤类方,也要遵循这个路径,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清朝中期医学家叶天士最擅长运用泻心法,仅《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以泻心汤主治的病案就有60余例,无论外感内伤,凡属消化系统(脾胃肝胆肠)湿热阻滞的病证,均用泻心法化裁取效。笔者在临床上凡是见到慢性胃肠病或肝胆病时,首先考虑的是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治疗,且能屡获良效。 在临证时,凡遇到舌苔以白腻为底,上浮少许黄苔的患者,我常加入佩兰、砂仁等芳香化浊药;若黄苔比较明显的,通常加入少量的连翘、石斛等以滋阴清热;若伴有胃下垂的,常加入柴胡、升麻以升提中气;若打嗝带有食气的,常加入鸡矢藤、鸡内金以消食化浊;若呃逆频发者,常加入刀豆子、淡竹茹以降气和胃;若腹胀明显者,则加入“三花”(即厚朴花、代代花、佛手花)可宽肠消胀;若兼肝气不舒的,常加入“三芽”(即生麦芽、谷芽、稻芽)以疏肝理气;若患者说口中“淡不济”的,这是湿气上泛,可以加入苏叶、生姜以散湿化浊;有的人不断吐白黏痰,这是湿热内结成痰了,可加入贝母、陈皮或橘红,能燥湿化痰;个别患者伴有失眠症状,可以加入林米(黄小米),与半夏配伍,就是《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的半夏林来汤,它可以致“阴阳得和”“覆杯则卧”。 一个半夏泻心汤,融合了寒热、升降、补泻、上下等诸多方面的病理状态和治疗模式。如果将中国金代医学家成无己的话反其意而用之,则是:凡中气失和,上下不通,阴阳错位,水火失序,由此形成的“心下”,皆可取用半夏泻心汤类方治之。这就是经方所以能一方治百病的奥秘。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所提出的“是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的观点。 (作者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