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医师的枕中秘籍—— 《医方集解》 □黄新生
清代医学家汪昂认为,方书虽多,但书中只注某方治某病,没有受病之因,及病在某经络;一方之中,只注用某药,没有药之气味功能,以及入某经络能治某病的原因,这些都不利于辨证论治。庸医执方医病,如按图索骥,搞不清脉象,不知道药性,稀里糊涂误人性命。自金代医学家成无己对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进行诠证释方以来,仅有明代医家吴鹤皋撰《医方考》,但每证不过数方,且解释方剂理论不够透彻。汪昂仿吴鹤皋之意而采集历代常用之方,分门别类,详加注释,著成《医方集解》3卷,以备读者临证之需。
《医方集解》将方剂分为21类,收正方387首,附方488首(包括有方无名者30首),每方论述适应证、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书末附“急救良方”22首,以应仓猝,再附《勿药元诠》,介绍防病保健知识。该书以《黄帝内经》理论为指导,以仲景学说为基础,博引数十位医家言论,融汇作者的见解,对所集方剂予以诠释,阐述详细、层次分明、适用广泛、编撰严谨,具有以下特点。
用方注重辨证论治
一是用方重在补偏救弊。汪昂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升降出入都应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外有六邪侵袭,内有七情烦扰,加上饮食劳逸失节,常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升降失常,从而产生各种疾病。因此,治疗应补偏救弊,利用方药的阴阳偏性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衡,从而使人体恢复健康。“人之气禀,罕得其平,有偏于阳而阴不足者,有偏于阴而阳不足者,故必假药以滋助之,而又须优游安舒,假之岁月,使气血归于和平,乃能形神俱茂,而疾病不生也。” 汪昂还十分重视方剂配伍的平衡协调,如六味地黄丸的注释:“熟地温而丹皮凉,山药涩而茯苓渗,山茱收而泽泻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平补之功。”这些思想不仅揭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机制,还为中医治疗学上的“八法”奠定了基础。 二是用药强调辨别病因病机。汪昂认为,凡病必有原因,由于感受的病邪不同,人体禀赋各异,侵犯的脏腑不一,其病机变化也不相同,从而引起各种不同的病证。因此,医生必须明辨病因病机,治病求本,才能明确诊断,提高疗效。 书中不仅在各类方剂之首,先辨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还对每方所治病证、药物配伍意义也详加解释。如在《泻火之剂篇》首云:“五脏六腑各得其平,则荣卫冲和,经脉调畅,何火之有?一失其常度,则冲射搏击而为火矣。故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也。有本经自病者,如忿怒生肝火,劳倦生脾火之类是也;有五行相克者,如心火太盛必克肺金,肝火太盛必克脾土之类是也;有脏腑相移者,如肝移热于胆则口苦,心移热于小肠则淋秘之类是也;又有他经相移者,有数经合病者。相火起于肝肾,虚火由于劳损,实火生于亢害,燥火本乎血虚,湿火因于湿热,郁火出于遏抑。” 三是用方注重“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如清肺饮:“若春时伤风咳嗽,鼻流清涕,宜清解,加薄荷、防风、紫苏、炒芩;夏多火热,宜清降,加桑皮、麦冬、黄芩、知母、石膏;秋多湿热,宜清热利湿,加苍术、桑皮、防风、栀、芩;冬多风寒,宜解表行痰,加麻黄、桂枝、干姜、生姜、半夏、防风。”因地制宜,如地黄饮子:“盖西北风气刚劲,虚人感之,名真中风,可用风药下药。南方卑湿,质弱气虚。虽有中证,而实不同,名类中风,宜兼补养为治。”因人制宜,如经产之剂:“妇人之病.与男子同,惟行经、妊娠则(之)不可以例治,故取胎、产、经、带数方,以备采用。”
编撰合理便于学习
一是阐述详细便于学习。书中阐述和方剂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便于读者学习。 阐释较罕见病名,如禹功散治疗寒湿水疝,解释:“囊如水晶,阴汗不绝,谓之水疝。”阐述疾病分类,如在琥珀散中解释淋证分类:“气淋便涩余沥,血淋尿血而痛,膏淋便出如膏,砂淋精结成石,劳淋遇劳即发,冷淋寒战后溲。”阐述方名来源,如二陈汤:“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阐述常见药对,如活络丹中:“乳香活血,能去风伸筋,没药能散瘀血,生新血。二药并能消肿止痛,故每相须而行。”答疑解惑,如瓜蒂散:“或问何谓木郁?曰厥阴少阳属木,于令为春,乃人身生发之气也,食者阴物也,脾胃者坤土也。饮食填塞太阴,则土盛而反侮木,生气不得上升而木郁矣。” 二是博引众言申己意。如在阐释黄连解毒汤的附方三黄泻心汤时,引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奭之论分析方中药物药性,引明代医家吴鹤皋之论强调治病求本,引明末医学家李士材之论,指出大黄具有去瘀血之特效,引南宋名医杨仁斋之论,强调应辨证论治,明确病因,遣药组方。汪昂总结前人的论述,说:“此乃伤寒外感移热而吐衄,故用三黄寒泻之剂;若虚寒内伤吐衄而误服此,则杀人矣。”强调适应证及用方禁忌,使读者注意。 三是分类科学体例规范。汪昂改变以住方书按病证列方的惯例,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等21类,首创方剂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按功效分类的综合分类法。该书以法统方,由博返约,条理分明,系统全面。每类简述本类方基本概念和作用。每方之下设有方名、出处、功用、主治及病理机制、药物组成、剂量、用法、方义分析、附方等10项。从而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方剂分类体系。汪昂开创的综合分类法,既体现了“以法统方”的学术思想,又综合了方剂的功用和证治病因,概念清晰,内容详备,切合临床,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现代学校使用的《方剂学》教材沿袭了该书的编写体例。《中国医籍通考》云:“是书既出,遂为后世方剂学之圭臬。” 汪昂又在《医方集解》采辑方剂的基础上以七言歌诀形式撰《汤头歌诀》,便于学者诵读和记忆,扩大了该书的影响。
注重未病先防
该书首论“补养之剂”,末附《勿药元诠》,强调防病保健的重要性。在“补养之剂”中,共选正方42首,附方54首,是各类方剂中最多的,可见对补养健身方药的重视。在此类方剂中,既有滋阴、助阳、益气、养血之方,也有培补脏腑之剂,还有驻容颜、乌须发、益寿延年之品。 在《勿药元诠》中,征引《黄帝内经》养生之论及儒、释、道三家修炼之法,以备世人采用。如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调息之法”、苏轼的《养生颂》、道家的“小周天”“道经六字诀”,以及《一秤金诀》《金丹秘诀》等,这些方法简便易行,便于读者接受。另外,汪昂还载列了风、寒、湿等诸伤,以及饮食起居之禁忌,体现出作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思想。 该书刊行后影响深远。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方论》中曰:“当时之医,每以《医方集解》一书奉为枕秘。”清代医家吴仪洛以《医方考》和《医方集解》为蓝本,撰写《成方切用》。费伯雄选取《医方集解》355方,对各方逐一分析评论,撰《医方论》。据统计,该书所载方剂占现行不同版本《方剂学》教材内容的一半左右,至今仍有较高参考价值。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