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话养生—— 云淡辞暑去 风清迎凉秋 □王光安 程 璇
在二十四节气中,处暑是第十四个节气。元代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也可理解为“出暑”,从时令上来说此时暑热渐退,三伏天结束,凉风习习,正式迎秋。俗语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此时,时令上正值季节交替,秋天天地始肃,自然界的阳气收敛,人体也开始收敛阳气。但是实际上自然界温度尚高,因此人体健康在时令变化与自然界实际情况之间容易被影响。那么,处暑节气大家要如何进行养生呢?《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处暑时节养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运动起居 精神内守
俗话说:“春困秋乏。”时至处暑,秋意渐浓,很多人会出现“秋乏”的现象,身体会产生莫名的疲惫感,嗜睡乏力,对睡觉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这就是身体阳气渐渐开始收敛的外在表现。 这个时候,大家需要根据季节改变作息时间,减少熬夜,早睡早起。晚上尽量在十点半之前睡觉,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点起床——“与鸡俱兴”,呼吸早晨的清新空气,适当锻炼身体,收获一天的好心情。 在思想和情绪上要从亢奋的状态逐渐放平和,收敛神气,保持情志的安定平静,减少思虑,以缓冲秋季的肃杀之气。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喜欢聚会唱歌来释放压力,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说:“多言则气乏。”说话太多容易耗气,最易伤及肺气导致元气不足,外邪易侵,所以古人强调“食不言、寝不语”,适当放慢语速、减少说话,有利于收敛肺气。 当大家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心神散乱、无法内收的时候,建议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静坐休息一会儿,饮一壶清茶,只需片刻,许多烦恼焦虑也都能够置之脑后了。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在炎热的夏季,大家习惯了待在空调房里避暑,但到了处暑之际,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以免寒湿入体,可以增加户外活动,如散步、爬山、郊游等。喜欢运动的人们要注意季节的转换,夏季高强度、快节奏、高频率的运动,到了处暑时节应逐步减少强度,选择运动量较小的运动,比如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身上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大量出汗损伤阳气。
饮食清淡 合乎时宜
处暑燥气当令,容易损伤津液,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少食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加重秋燥,可以适当多吃一些酸味食品。 古代有“秋后西瓜不入城”的说法,意思是说,立秋之后,贩卖西瓜的人是不允许进城的,因为西瓜偏凉,立秋之后吃西瓜容易拉肚子,在城里一旦流行起来很严重,这是古时候官府为了预防流行病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处暑时节,天气乍凉还热,要少吃生冷、寒凉之物,例如冰镇啤酒、冰糕等。但是,此时是丰收的季节,“处暑三候,禾乃登”,说的就是此时正是各种蔬菜、瓜果成熟上市的时候,所以食物特别丰富。在饮食养生方面,尽量“少折腾”,顺应地域、顺应时令、顺应自身,尽量做到“本地产什么就吃什么”“这个季节有什么就吃什么”,切勿求新猎奇,或者暴饮暴食。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滋阴润燥之品,如莲藕、银耳、百合等,以防秋燥,可以喝点蜂蜜水和山药水。山药水的做法是:将新鲜的怀山药洗净,切片放入锅中,加水煮三四个小时,煮出的山药水呈黄褐色,晶莹透亮,香气扑鼻,用山药水当茶饮,滋养脾胃,补肺益肾,是不错的选择。
穿着出行 寒温有度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秋天凉爽的空气适当地刺激身体,有利于帮助身体收敛阳气,所以可以适当地吹吹凉风,穿衣服略微轻薄一些。 但是什么事情都要讲一个度,适可而止。此时节气交替,气温尚不稳定,冷热不调,容易诱发感冒。大家都知道“寒从脚起”,所以在“秋冻”时,要注意腿部保暖,晚上可以用热水泡脚,泡至全身发热、微微出汗,帮助夜晚获得更好的睡眠。腹部也是身体容易受寒的地方,晚上睡觉时如果不经意暴露腹部,或是喜欢穿短小露肚脐的衣服,都会使寒邪之气侵入身体,还会引起感冒、腹泻、痛经等,日常大家除了要在穿着上注意腰腹部保暖之外,还可以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做一些简单的推拿,例如摩腹、揉肚脐等。平躺在床上,暴露腹部,用掌面以肚脐为中心在腹部进行顺时针方向按摩,或是用中指在肚脐壁四周进行顺时针揉动,二者均以出现腹中肠鸣或排气为佳;或者可以用热水袋,经常暖暖小肚子,这也是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 (王光安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程璇为河南中医药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