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水印

1963年4月生,农工民主党党员,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心内三科主任医师;荣获“驻马店市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河南优秀医师”,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急性胸痛患者的“速效救心人”
1997年完成驻马店市第一台起搏器植入手术,自2004年以来,累计完成介入手术1万多例。2018年,医院创立国家胸痛中心,丁水印勇担重任,带领团队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把抢救的时间控制到了平均40多分钟,认证后救治急性胸痛患者数量从年均200多人提高到年均1000多人。他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注重医学知识的推广普及,带队到县医院扶贫,多次参加义诊活动。 由于长期辛劳的工作,他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但他仍奋斗在治病救人的一线。
丁 樱

1951年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200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22年获评第四届国医大师。
春风化雨救治患儿的精诚大医
从医53年,擅长用中医药治疗儿科疑难病,特别是肾脏风湿免疫性疾病,现仍坚守临床一线。 她创新的儿童肾病“扶正祛邪,序贯辨治”理论被纳入规划教材;提出儿童紫癜性肾炎“热、瘀、虚”的病机特点,研制了清热止血颗粒等院内制剂,拟定儿童紫癜性肾炎中西医阶梯诊疗方案,经国家重大课题循证评价验证了有效性。她主持课题28项;出版学术著作33部;发表核心期刊及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83篇,主持制定优势病种行业标准、诊疗指南8项,获发明专利1项。
王春霞

1975年3月生,中共党员,周口市项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信息科技师。
舍小家为大家的流调专家
王春霞多次奉命赴外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曾驰援沈丘、郑州。2022年3月16日,刚刚到达吉林的她,就接到妹妹打来的电话:“母亲突然离世了”。 王春霞反复思量后,决定留在吉林继续参加抗疫工作。她说,这是对母亲最好的告慰。“国家有事不退缩”是母亲对她的教诲。王春霞留在吉林与同事一起奋战,只要接到指令,就第一时间投入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流调结束后,又马不停蹄地回到疫情防控指挥部整理数据,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出具信息资料,为防控策略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王倩青

1971年11月生,中共党员,新乡市中心医院妇瘤科主任医师;先后获评“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优秀医师”“新乡市十大科技标兵”,被授予“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带领团队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卫士·创新团队奖”。
不懈攀登精益求精的妇科卫士
她勇于攀登医学高峰,从单纯切除到整复性手术、从择期手术到急诊手术、从良性手术到恶性手术,一次次突破自我。她发表核心论文30余篇,获国家专利6项,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20篇。迄今为止,她和团队年手术量达2300台;启动并带领全省11家地市级三甲医院“脐·豫·中原”单孔巡讲;举办了“牧野妇科单孔腹腔镜培训班”,培训万余人次。
牛朝阳

1975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中医院21世纪门诊部副主任中医师;荣获河南省首届“医德医风模范”,河南省技术标兵,河南省中医药拔尖人才。
一心只为患者的中医多面手
2012年,郑州黄河二桥发生大型车祸,他奉命带队赶往现场救援,发现桥面结冰急救车无法前行,顶着冻雨徒步2公里赶到事故现场开展救治。把患者转运到医院后,他起了高热,但仍然坚持上完夜班,最终被诊断为肺炎。 在援疆期间,他多次走进哈密矿区、牧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义诊。 2022年,他作为国家(河南)援沪中医医疗队员奔赴上海开展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工作,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筛选中医药特色疗法,建立了中医药救治流程方案。
叶 莹

1972年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主任医师;2018年被评为“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21年被评为“全省卫生应急工作先进个人”。
战疫情斗病毒的疾控专家
只要发生疫情,她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在她的努力下,河南省甲肝、乙肝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近5年我省未出现大规模甲肝、乙肝的暴发流行。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以上,连续作战52天。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她组织专家对各单位复产复工等提供防控技术指导。2021年,省内多地发生疫情时,她带领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调组快速开展流调、深入溯源、全面分析和及时研判,定期开展日常风险评估和趋势研判,在特殊时期开展专题深入风险评估,及时发现疫情防控的漏洞和风险点。
冯 静

198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郑州颐和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种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呼吸科的业务骨干,她一直奋战在最前线。从河南发现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到守护发热门诊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再到数次参与区域核酸筛查,两年多来,她始终带领团队坚守一线,为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专业的力量。 视患者如亲人,做有温度的医生,是她的职业目标。她为慢性呼吸病患者进行长达7年的跟踪治疗,为患者分析病情,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方案。 她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在医院带领团队第一个开展经鼻高流量氧疗设备治疗呼吸衰竭、气管切开等。
江立千

1969年9月生,信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技师;2006年、2007年获评广东省中山市先进工作者,2011年获评广东省佛山市高层次人才,2021年获评河南省信阳市高层次骨干人才。
奉献桑梓的技术“领头雁”
从医近30年,他从学校教学到医院临床一线、从普通检验工作者到学科带头人、从家乡信阳到珠三角又回到家乡。他在理论、实践和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发表30余篇专业论文。 2017年回到信阳后,他凭着对检验事业的热爱和高度的专业素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科室团队组建、实验室通过验收,到成功申报信阳市第一家大规模核酸检测基地、市级临床检验重点实验室,不断实现科室业务水平质的跨越。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他以身作则,带领科室形成“质量精、执行强、效率高、温馨化”的良好氛围。
孙长宇

中共党员,1969年10月生,郑州大学一附院感染科主任医师。2021年,他获评河南省抗疫先进个人等。
三战疫情的援沪先锋
他长期奋战在医疗一线,三次与疫情短兵相接:2003年,河南首批进入“非典”病房;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援武汉;2022年4月,驰援上海。 在武汉,他第一个参与江汉方舱医院值班,被患者亲切地称为“保哥”,患者们告诉他:“因为你的安慰,你的处理,让我们觉得保险了、安全了!” 在支援上海期间,他负责专家会诊及医疗安全;一个月后,又作为病区主任进驻定点医院接管“新冠病区”。他对每位确诊患者都仔细甄别,确保无错诊、漏诊。
孙俊红

1975年9月,濮阳市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技师;2022年4月,她带领的团队被濮阳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两次荣获濮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征战上海的临床检验老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她便站在“防疫抗疫”第一线。作为核酸检测一线的“哨兵”,她带领团队持续奋战在一线。 她主动请缨奔赴援沪一线。因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过硬的工作作风,她被任命为濮阳市援沪核酸检测队长。 她为了尽早完成检测任务,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一个班次下来,她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直不起腰,双手被汗水泡得发白……昼夜颠倒的工作时间、高度紧张的工作压力,使她的血压居高不下、室性早搏越来越频繁,但她仍坚守一线,直至顺利完成援沪任务。
李小芹

1965年7月生,农工民主党党员,河南省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2018年获评“郑州市医学学科建设领军人才”,2020年被评为河南省卫生健康系统第二届医德医风先进个人。
河南儿童消化内镜的“践行者”
她通过腔镜技术救治了数万名孩子。她带领儿童消化腔镜中心不断填补省内技术空白,多项技术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让河南消化道疑难罕见病儿童在“家门口”得到救治。 一名新生儿,出生后频繁大量呕血,处于休克状态,急需内镜探查。她用5.5毫米镜子探查,发现胃底小动脉糜烂出血形成的小血柱向上呲,给予胃内镜肽夹准确夹闭,成功止血。这么小的患儿被成功救治,国内罕见。 她参与编写的多个临床指南和共识,为中国治疗儿童消化道疾病提供依据和标准。
李庆华

1967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联勤保障部队第990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专业技术大校;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获嘉奖5次,2021年年底被河南省红十字会表彰为“先进工作者”,被联勤保障部队表彰为“卫勤保障先进个人”,被郑州联勤保障中心评为第五届“出彩联勤人”。
戮力进取护佑生命的人民军医
作为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成员,他研发热射病救治方舱,实践创新“三三三”救治模式,成功挽回一名多达11个器官损伤的热射病战士生命,创造了热射病救治的奇迹。 作为医院重症医学和心胸外科学科带头人,李庆华先后完成了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三级跳”,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十多项。
李拥军

1970年7月生,中共党员,开封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兼急诊ICU(重症监护室)主任医师;先后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第九届“河南优秀医师”
以坚定行动诠释不忘初心的双料英雄
坚守急诊重症一线20多年来,他时刻保持备战状态。急诊ICU的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多年来,他每天提前1小时到医院,查看患者的情况及化验结果。 “战时”他更是勇挑重任。2020年他被任命为河南省第十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作为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十二病区主任,他以娴熟的业务技能、精细化的管理,实现了患者“零死亡、零复发”,医务人员“零感染”。 他热心公益事业,经常深入社区、学校、工厂,示范徒手心肺复苏,普及各种急救知识。
杨礼波

1979年12月生,中共党员,鹤壁市浚县善堂中心卫生院副主任医师。2019年,他被鹤壁市卫生健康委评为优秀医师。
开展髋关节置换术的基层守门人
他扎根基层,努力提高卫生院外科技术水平,先后开展了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等手术。他率先在乡镇开展了髋关节置换手术,主刀过150例髋关节置换手术。 2019年,他带领卫生院在全市率先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2020年,卫生院顺利晋级二级综合医院。 在疫情期间,全镇65个采样点,分布在180平方公里内。卫生院职工需要全员出动,大多职工没有机动车,他通宵筹划安排人员,保障全镇完成核酸采样工作。
杨金玲

1975年9月生,中共党员,济源市妇幼保健院保健部、普儿科副主任医师。她先后被评为济源市技术能手、市“三八”红旗手、市十大名医。
用严谨和耐心驱散患儿病痛的阿姨医生
25年来,她以“十倍的严谨和百倍的耐心”,赢得了患儿家长的好评:每次接诊、查房时,她从不轻易做判断,对患儿进行仔细查体,对孩子的饮食、活动、精神表现询问后,综合分析后做出判断。每当有重症患者,她白天会往病房跑好几趟,随时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夜里还会给值班医生打电话,询问患儿情况。 她精进不休,为了救治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的患儿,建立了济源第一个雾化室和哮喘特色门诊,有效降低了外传率,减少了家庭负担。
杨 斌

1971年12月生,中共党员,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脏移植中心主任医师;2016年获评郑州市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获评“河南省医学学科建设领军人才”。
仁心仁术佑患者的白衣天使
他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20余年,救治了数以千计的生命。从出生仅1天和3天的严重发绀型先心病新生儿,到国内最高龄心脏移植患者;从被多家医院“宣判死刑”的“紫娃”奇奇、“紫面男孩”小魏等复杂重症先心病患儿,到中原地区首例人工心脏“火箭心”的置入手术,他将一个个生命从垂死的边缘夺回,让枯萎之花重新绽放。在杨斌的带领下,目前,该院心脏移植团队已累计完成心脏移植手术150余例;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移植例数位列全国第四。 他热心公益事业,情系偏远山区患儿健康,2015年以来,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连续多年开展“天使之旅”贫困先心病患儿筛查救助行动。
皇甫胜强

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洛阳市汝阳县三屯镇贠沟村卫生所中医医师。2019年,他荣获市级基层科普达人二等奖及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赛豫西片区优秀奖。
有温度受信赖的基层健康护佑者
多年来,他跑遍了乡村每一条小道,熟知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每天走街串户,观察各个慢性病患者及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变化,精心指导患者用药,叮嘱按时吃药。村里100多名高血压病、糖尿病、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用药方案他都能倒背如流。 为更好地服务患者,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学习医学知识,先后取得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并顺利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级考试。他还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是全县乡村医生中率先建立微信群并通过微信群对村民开展健康教育,积极参加科普比赛并取得名次。
秦秉玉

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医师。他2015年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医生”,荣获第七届“河南优秀医师”;2016年获得第十届中国医师奖;2020年被评为“中原名医”,荣获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生死之门”的守护者
从医35年,他始终以工匠精神精研专业,带领团队累计救治11万余名重症患者;制定并推广一系列重症医学临床质控操作规范,有效推动了重症医学服务能力进入高质量提升新阶段。 他带领团队,在河南率先开展了多项重症监测与生命支持技术。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始终奔走在疫情防控一线,多次深入抗疫一线,全力救治危重患者,被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评为“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共产党员”等。
郭红玲

197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安阳市滑县人民医院神经内四科主任;2021年被授予“安阳市三八红旗手”,2021年在中国县级医院优秀专科评选中被评为“常青好医生”。
卒中患者“守护神”
自2016年以来,她带领团队为2000多名患者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2018年,滑县首次为一例大面积脑栓塞昏迷患者进行了动脉内取栓治疗,两个月后,患者能够独立行走。 她每周都要下基层,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义诊、咨询、科普宣教等活动,提升居民卒中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卒中急性期治疗的有效性。现在,她的足迹遍布全县23个乡镇、50多所中小学、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受益人次达20多万。
管一春

1977年5月生,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科主任医师。她先后获评“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青年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生命起点”的守卫者
她带领团队攻克一例例疑难病例,利用先进技术,帮助2万多名女性圆了“妈妈梦”。为了帮助有生育需求的年轻肿瘤患者,她带领团队去国外学习最新的“生育力保存”理念和技术,率先在河南设立“生育力保存”专病门诊,建立“生育力保存”诊治网络。 她打造精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专病门诊;联合公益组织,帮扶500多户低保、失独、经济困难的不孕不育家庭,重新点燃他们的希望。 在工作之余,她还致力于科普宣传,利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创作健康科普短文和短视频,向广大网友传播健康知识。
(按姓氏笔画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