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浅谈肿瘤的病因与辨治要点
暑温病的鉴别与治疗体会
守正创新 办群众满意的公立医院
1
11 1 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浅谈肿瘤的病因与辨治要点
 

浅谈肿瘤的病因与辨治要点
□郑玉玲

    中医药学有着几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的系统理论知识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早在安阳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瘤”的病名记载。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的《山海经》中已有治瘦瘤、痈疽、恶疮、噎食等与肿瘤相关疾病的药物之论述。中医论治肿瘤的宝贵经验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医学典籍之中,分散在癥瘕、积聚、噎膈等疾病治疗的记载和论述中。
   古代医籍中所记载的许多肿瘤的症状、体征与现在的一些晚期肿瘤非常相似,比如噎膈(晚期食管癌)、乳岩(晚期乳腺癌)、积聚(晚期消化系统肿瘤)等。中医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则治法、内治外治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其理、法、方、药至今仍在有效地指导临床。如果能结合西医学的新技术,对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大有裨益。
    我在多年治疗肿瘤的临床实践中,一方面不断学习和继承历代医家对肿瘤治疗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不断进行分析、总结,并逐步积累了一些体会。即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应坚持“中医思维,贯彻始终”“顾护正气,尤重脾肾”“综合施治,多法并举”的学术观点。对此,我进行了分析、总结,具体内容如下,仅供同行参考。

中医思维  贯彻始终

    借助现代科技的进步,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因而中医肿瘤临床医生在诊治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西医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中医根据所诊治患者的不同病期,适时选用西医学的新方法、新技术也是必需的。但是,如果因此而弱化,甚至丢弃按照中医思维方法诊治肿瘤的方法,则是丢掉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目前,医学界多数专家认为,中西医在肿瘤治疗中各具优势,若能熟练掌握中西医对肿瘤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取长补短,并灵活应用于临床,将会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我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和疗效在临床上得到了充分验证。
    在用中医药方法诊治肿瘤时,我的深切体会是,必须坚持中医思维,即在临证中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和基本理论,对肿瘤进行全过程理、法、方、药一体化诊疗。
    中医学认为,恶性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极其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导致身体内环境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在体内出现的一种新的病理产物。因此,恶性肿瘤是一类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在辨治肿瘤时应更多注重全身气血和脏腑功能的调理。
    一是体质与肿瘤。体质的偏颇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辨证审因、综合分析,得出患者机体偏颇之脏腑,为以后的治疗提供依据,纠正其偏颇体质,以杜绝恶性肿瘤继发性发展。这样,可预防治疗过程中使用化疗药物或放疗等方法造成对机体的损伤,防止疾病传变。
    二是外感毒邪与肿瘤。外感毒邪是肿瘤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现代中医学将各种有毒的能促进人体正常组织恶性增生的特殊致癌因子统称为瘤毒。瘤毒既可以通过口鼻、皮毛由外而入,又可以由人的脏腑组织代谢异常生成,比如工业废气、电离辐射等。瘤毒进入机体,长期积聚体内,可导致肿瘤发生。这类毒邪是有别于六淫的邪气,若为久居或长期工作于空气质量低劣环境者,可归为“风毒”范畴;若为久受电离辐射的影响或久服某些热性药物,则可归于“热毒”范畴。
    三是情志与肿瘤。中医学认为,七情太过或不及,都能直接引起体内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当今经济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心理欲望变大,一旦所愿不遂,极易产生不良情绪,久之则气滞血瘀,复感外在毒邪,变生肿瘤。明代医家王肯堂在《医学津梁》中提出“要皆忧郁不开,思虑太过……以致内气并结于上焦,而噎膈之症始成矣”的观点,明确指出肿瘤的发生与情志关系密切。
    四是饮食与肿瘤。饮食因素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过量食用油炸、烧烤、腌制及霉变食物,损伤脾胃,易致消化系统产生肿瘤。另外,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易致脾胃功能失调;过量食用辛辣、味厚之物,误食不卫生或腐败变质的食物,易致湿毒蓄积于体内,从而形成肿瘤。正如宋代医家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提出“过餐五味、鱼腥、乳酪……结为癥瘕”的观点。
    五是劳逸与肿瘤。劳逸因素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劳力则耗气、劳神伤心脾、房劳耗精伤肾。过度安逸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筋骨柔脆,脾胃呆滞,体弱神倦。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均可致正气虚弱,正不胜邪,则易导致包括肿瘤在内的疾病发生。
    六是放疗、化疗与肿瘤。放疗、化疗是西医学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对肿瘤局部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对机体的损伤又是不容忽视的。中医认为,其具有邪毒的特性。放疗所用的射线和部分化疗药物具有热的特性,可归于中医“热毒”范畴,如对鼻咽癌、食管癌,以及纵隔、肺等部位肿瘤的放疗过程中会出现口咽干燥、咽痛等症状。由此可见,放疗、化疗既是治疗手段,又是致病因素,应加强防护。而中医药在防治放疗、化疗副作用方面有较好的疗效,理应充分发挥优势。
    七是对肿瘤病机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体质因素、外感邪毒、情志不调、饮食失节等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水湿、痰聚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随着气机升降,流注于人体脏腑、经络而发为肿瘤。在此过程中,体质及外感内伤邪毒不同,所引发的肿瘤也有区别。情志失调是肿瘤发生的催化剂,长期的精神压抑会使多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升降紊乱,更易受外邪侵袭而发为肿瘤,比如肝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卵巢癌等。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体的正气、脏腑功能经历了紊乱、虚弱、衰退的过程;病邪也从痰气凝结,发展到痰瘀互结,最终到顽痰死血的阶段。所以临证时,应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分析肿瘤的病因病机,掌握其病位、病性、病期、病势,重在从引发瘤体的本质辨治,而不能只关注瘤体本身。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肿瘤与其他医学在思维模式上的不同。

顾护正气  尤重脾肾

    一是强调扶正固本。中医学的正气是指气、血、精、神、津、液和五脏六腑,包括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等的正常功能活动,其禀赋于先天,充养于后天。正气具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有抗病能力和患病后自我修复及对外界环境调节适应的功能等。当人体出现先天禀赋不足或异常,或后天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致使人体脏腑功能素乱,经络运行障碍,气血津液输布失常,则百病丛生。此时,脏腑、经络处于紊乱状态,邪入未深,尚易治疗。而若失治、误治,则病邪聚集,脏腑功能从紊乱到损伤,血瘀、痰湿等病理产物瘀积于体内,久之成为肿瘤。肿瘤在生长过程中,以消耗人体气血津液,损害脏腑经络为快速成长的物质条件,而正气虚弱后,对肿瘤的发展则无力制约,因而各种肿瘤最后均以正气衰竭而告终。鉴于此,在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顾护正气为其根本,而其中尤以顾护好先天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为重要,脾肾之强弱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根据多年的治病经验与体会,在制定肿瘤治疗方案时,我建议尽量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将顾护正气放在和消除瘤体一样重要的位置,甚至把顾护正气放在首位,可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二是重视热毒损伤。在患者需要放疗时,则应考虑到放射线与“热毒”相似,射线直中体内,在消除肿瘤的同时也耗伤人体的气阴。因而在放射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人体正气,尤其是津液的防护,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的方药,可使患者顺利完成治疗,起到增效减毒作用。
    三是防治化疗伤及脏腑。在肿瘤患者需要化疗时,要考虑到化疗药物对人体的损害,尤其是对肝肾、脾胃、骨髓的伤害,如果是青少年肿瘤患者,还要考虑到化疗对生殖系统的损伤等。在化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益气养血、护肝解毒、健脾和胃、补肾护骨等扶正的方法。此时,以顾护正气为要,切忌再用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祛邪中药治疗。
    因身体或年龄原因无法选择西医学治疗手段时,则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把扶正祛邪贯彻始终。比如在治疗中期、晚期食管癌时,我认为,从虚、从痰论治;对于胃癌,从虚、从寒热错杂论治;治疗肝癌应从脾、从瘀论治等。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团队创制了地黄管食通口服液、胃爱舒颗粒、肠达顺灌肠液、民瑞扶正胶囊等制剂,均是扶正祛邪的药。总之,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留得一分正气,便存有一分生机。顾护正气可以说是肿瘤治疗的“第一要务”。

综合施治  多法并举

    经过历代中外医家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恶性肿瘤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临床诊治水平也有显著提升,已经甩掉了“不治之症”的帽子,更让人欣慰的是,有一部分肿瘤患者有望进入慢性疾病的行列,而长期生存。
    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等依然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肺癌位居男性发病的第一位,乳腺癌为女性发病首位。
    在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原位或早期无症状经体检发现肿瘤的患者仍属少数,出现明显症状及典型体征到医院诊治的中期、晚期患者占有大多数。对于这部分肿瘤患者,单一治疗手段效果不理想,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手段方能奏效。因此,我认为对肿瘤的治疗应以患者为中心,而不应以瘤体为中心。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要顾护人体的正气,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保护脏腑功能。同时,治疗时不能单纯依赖药物治疗,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饮食、睡眠等,这些措施对治疗效果都能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为全国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