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医院脑病专家“鸡蛋壳上雕花” 一台手术完成三项超高难度操作
本报讯 (记者冯金灿 通讯员崔冰心)近日,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李天晓、副主任医师张广林等成功为一名69岁的疑难多发性脑血管病患者,完成颅内大脑中动脉M2段斑块剥脱、颅内外血管搭桥、多发性脑动脉瘤夹闭手术,为全国首例。 6月中旬,患者张女士突然丧失意识,清醒后头晕头疼、口歪眼斜、左侧肢体感觉无力,在当地医院治疗后效果不佳。 李天晓和张广林接诊张女士后,为其进行了细致检查,发现张女士大脑中动脉深处不仅有斑块,还有两个即将破裂的动脉瘤。这两种疾病不论哪一种都足以致残、致命,当同时出现时极易发生脑出血合并脑缺血性脑中风。 风险不言而喻。要解决张女士的问题,必须兼顾“堵”和“通”。术前,李天晓专门组织专家们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对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定了细致的应对预案。 “这个手术难呐,是全国第一台。患者如今恢复得这么好,我们也很高兴。”张广林说,“这台全国首例手术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来形容,十分贴切。” 首先是脑梗死。张女士右侧大脑中动脉M1长节段重度狭窄合并M2分支狭窄,经过强化内科治疗,脑梗死仍反复发作,介入治疗难度大、风险高,支架远期效果不好,只有进行颅内外血管重建,改善脑缺血,才有可能降低严重脑梗死的风险。要想疏通脑内闭塞血管,进行颅内外血流重建,首先要手工剥脱血管斑块,这可谓是“逢山开路”。可M2段位于大脑外侧裂深部,手术操作空间狭小,大脑中动脉血管直径不足3毫米,想要完整剥脱斑块、缝合血管,就要在显微镜下放大十几倍才能进行血管显微手术。这对显微手术器械、医生显微操作技术等要求很高,堪比“鸡蛋壳上雕花”。剥脱斑块、缝合血管后,要将头皮动脉血管分离出来,接到颅内与大脑中动脉M2进行吻合。这也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 其次是脑动脉瘤。这种病号称颅内的不定时炸弹,如果破裂就会随时危及患者生命。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多发动脉瘤,其分叉口位置及远近端血管都有重度狭窄病变,不利于介入支架放置展开,只能开颅进行夹闭,实现“堵”的效果。关闭一处,就要连通一处,这意味着还要“遇水架桥”,需要在大脑中动脉远端架起一座全新的“血运桥梁”。 作为已经在临床工作20余年的医生,张广林在2019年完成大脑中动脉M3段粥样斑块剥脱及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创下当时的全国首例。这一次在脑血管位置更深的大脑中动脉M2段动刀,难度倍增。 经过认真筹备,6月25日,张广林和该院主治医生常晓赞、王磊,住院医师孔令华等医务人员为张女士施行了“右侧大脑中动脉M2斑块剥脱+颞浅动脉(STA-M2)血管搭桥+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多发性动脉瘤夹闭术”。一台手术完成3项高难度操作,全国罕见。 术后,张女士恢复良好,于近日出院。出院前,张女士专门为李天晓、张广林等医务人员送上写有“医德高尚医术精,关爱病患暖人心”的锦旗,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