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金灿 通讯员 史 尧
“谢谢陈主任救了我孩子的命!”日前,郜先生隔着手术室谈话间的玻璃,激动地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六病区主任陈国勇表示感谢。 今年5月,郜先生17岁的儿子阿强在外地打工时,因腹痛被查出门静脉巨型瘤样扩张并血栓形成。 郜先生带着阿强先后在多家医院求治,但医生都表示该病非常罕见,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且手术难度非常大,即便手术成功也很难保证预后良好。 几经周折,他们找到了陈国勇。看到阿强的影像资料,从医20余年的陈国勇吃了一惊:正常人的门静脉直径只有约1厘米,通常当门静脉瘤体大于3厘米时便具有手术治疗指征,而阿强的门静脉瘤体接近20厘米,国内外都没有这么大的门静脉瘤救治的文字记载! 手术风险有多大?陈国勇说,在既往报道的200多例患者中,40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死亡率约为17.5%,而且这些病例的门静脉瘤体都远比阿强的小! 术式选择有多难?陈国勇说,巨大的瘤体在术中随时可能出现破裂出血,一旦发生大出血,患者恐怕下不了手术台。再加上可参考的文献非常有限,手术团队只能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形态等,“摸着石头”探索手术方案。 如果不及时手术治疗,巨大的瘤体随时可能引起门静脉血管破裂,导致腹腔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要想让阿强回归正常生活,就必须进行门静脉重建! 为此,该院组织多科室专家多次会诊,研究治疗方案,希望一次性解决阿强的问题。但手术如果不顺利怎么补救?万一患者没能下手术台怎么办……一连串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家。 “你们大胆手术,我信任你们!”郜先生对陈国勇说,“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能接受。” 没了后顾之忧,6月22日,经过周密的准备,由陈国勇主刀,该院血管外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等科室医务人员通力协作,为阿强实施门静脉切开取栓+门静脉成型重建手术。这台手术首先要面临的难点是避免术中大出血,并尽可能降低术中出血量。为此,手术团队细化每一步操作,并准备了多套应急方案。随后是手术的关键时刻:阻断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切除门静脉前壁左侧和门静脉右侧壁及部分前壁约3厘米×7厘米。取栓完成后,缝合缩窄,并用同样的方法分别缩窄门静脉左右支汇合部及后壁。终于,在陈国勇的精雕细琢下,新的门静脉重建完毕,恢复正常形态。 大家最担心的大出血没有出现,预期控制在5000毫升~6000的出血量,实际只有1200毫升。但本就很脆弱的静脉壁重建后更加薄弱,为了防止其破裂出血,手术团队将已切下的门静脉壁重新加固缝合至门静脉薄弱区。随着血流开放,门静脉血流通畅,吻合口无出血。 就这样,历时7小时,手术成功!经过半个多月的恢复,阿强出院前复查发现门静脉主干形态良好,无血栓,肝功能正常,并于近日康复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