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法新
案例一 初诊:海某,女,60岁,胃痛、腹胀5年,加重3个月。 现症:恶心,厌食,纳差,食少,口干,欲饮,饱胀,嗳气,便秘,大便3天1次,伴头晕,乏力,心烦不寐,自汗盗汗,脉细数,舌质光红无苔,舌脉瘀阻。 论析:胃为燥土,得阴则降。胃阴不足,而胃气上逆,故见恶心,厌食,纳差食少,口干,欲饮,饱胀,嗳气,便秘,脉细数,舌红无苔,头晕,乏力,心烦不寐,自汗盗汗,为气阴双亏之证。 辨证:气阴双亏、胃燥失濡之胃脘痛。 治法:益气养阴、滋胃生津。 处方:沙参麦冬汤化裁。北沙参30克,麦冬20克,玉竹20克,玄参15克,竹茹15克,蒲公英30克,百合30克,枇杷叶30克,粉葛20克,生白芍30克,甘草10克。共10剂。 方解:胃为燥土,得阴则降。阴虚失润,而气逆,取沙参麦冬汤益气养阴、滋胃生津,而胃气降,诸症可消,芍药甘草汤甘酸化阴,阴复而本固。 二诊:恶心止,厌食、胃痛轻,食欲好转,口干,嗳气,烦热,盗汗均轻,脉沉细,舌质红,稍有薄白苔,舌脉瘀。药证相符,症状好转。照上方再服10剂。配伍胃康胶囊3瓶,每次4丸,每天3次,餐后1小时~2小时服用,以补气健脾、活血化瘀。 三诊:胃痛、嗳气均止,食欲增进,食量增加,盗汗,虚烦,不寐大有好转,脉沉细,舌质暗红,苔薄白,舌脉瘀。鉴于阴复热清,胃和气降,改以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活血化瘀治其本。 处方:生黄芪30克,生白术20克,生山药30克,北沙参30克,赤白芍20克,玉竹20克,当归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山楂20克,甘草10克。共10剂。胃康胶囊6瓶。 四诊:能吃能睡,胃不痛不胀,大便不干,精神亦好。痊愈。 按语:金代医学家李东垣的益气升阳法,重在健脾补中益气。清代医学家叶天士的养阴法,重在益胃生津,完善了脾胃病论治方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该患者素有胃病,久痛多瘀耗气,病久伤津损液,导致气阴双亏、血瘀气滞、纳运失司。胃得润则降,益胃生津、清热润燥,以保气阴而诸症除。终以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活血化瘀治其本。 案例二 初诊:张某,男,43岁,腹泻8年,系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劳累过度所致。经多方治疗,时轻时重。素有食欲亢进,吃饭快、多,饥饿难忍。现仍口干口黏,口臭,肠鸣,腹痛即泻,泻后痛止,每天10多次,甚至水泻如注。脉细弦,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脉瘀阻。经胃肠镜检查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充血、水肿、多处溃疡)。 论析:有结肠炎病史,经治疗似乎器质病变已愈,久泻脾虚,健运未复,而见上述诸多症状,属脾虚失运、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之肠易激综合征;气虚则血瘀,故见舌脉瘀阻;饮食不节,食而不化、积郁化热,而见口臭、能吃而泻多;脾失健运,湿由内生,而见口黏,舌质淡,苔厚腻,腹痛,腹泻等。 辨证:脾虚湿阻、气虚血瘀之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 治法:健脾化湿、补气活血。 处方一:六和正气丸化裁。藿梗30克,苏梗30克,苍术、白术各20克,茯苓20克,山药30克,白扁豆20克,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5克,吴萸连12克,川厚朴15克,甘草10克。共10剂。水煎服。 处方二:六和正气丸3袋。每次服用6克,每天2次,饭前白开水送服。 处方三:结肠舒浓缩丸2袋。每次服用6克,每天2次,饭前白开水送服。 方解:脾为湿土,喜燥恶湿。脾虚湿阻,更碍脾运,当芳化健脾。藿梗辛而微温,其气芳香,辛能散表邪,芳香化里湿,善治脾虚湿浊阻中之证;苏梗理气宽中,二药皆取其梗者,善理胃肠之气滞而芳香化湿,为之君药。苍术、白术化湿健脾,合君药芳化健脾力倍,为之臣药。茯苓、山药、川厚朴、白扁豆健脾化湿;焦三仙健脾消积;吴萸连苦辛通降,舒肝之郁,清胃之热,共为之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之使药,全方重在健脾化湿去邪以扶正,合结肠舒浓缩丸共奏补气活血善其后。 二诊:患者先服汤剂及六和正气丸后,病情好转,肠鸣,腹痛轻,大便次数减少,再服结肠舒丸至今,便溏每天2次,无腹痛,饮食正常,吃饭慢了,亦少了,口臭消失。 按语:该患者久泻脾虚,饮食不节,劳累过度,致健运失司,湿浊阻中,更碍脾运,恶性循环。邪不去,正难复,治当先芳化湿浊祛其邪,健脾固本扶其正。继以补气健脾、活血化瘀、调和气血,以增强抗病能力,固其本,能防疾病复发。 案例三 初诊:赵某,女,82岁,便秘10余年,加重半月,因10天无排便而低热呕吐,腹痛住某医院治疗,经抗菌灌肠排出干结粪块,4天4次,稍缓解,自行出院。两天后,患者病情加重,慕名来笔者处就诊。 症状:发热38摄氏度,左下腹痛、拒按,起卧尤甚,干呕不食,3天无大便,舌质红绛、裂纹满布、无苔、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脉瘀阻,脉弦滑数。外科会诊为不全性肠梗阻。 论析:发热,左下腹痛、拒按,起卧尤甚,为结肠有结粪梗阻、充血水肿;干呕不食,3天无大便,为腑气不通;脉弦滑数、舌质红绛、裂纹满布、无苔为阴虚内热;舌体胖大、边有齿痕,为脾虚;气虚则血瘀,故舌脉瘀阻。 辨证:阳明腑实、燥热伤阴之便秘(肠梗阻)。 治法:急下存阴、通腑泄热。 处方:大承气汤加味。大黄(另包后下)15克,玄明粉(另包)10克,川厚朴15克,枳壳15克,何首乌30克,赤芍、白芍各20克,白术30克,桃仁15克,白头翁30克,甘草10克。共3剂。 用法:大黄、玄明粉用凉开水浸泡后,药水分两次随汤剂服用;余药凉水浸泡1小时,文火煎煮25分钟,加入大黄,再煎5分钟后,过滤药渣,药液入碗;加开水再煎40分钟,过滤药渣,将两次药汁合并,分2次,早、晚服用。 二诊:服药1剂后,患者排便干如羊屎数枚,两剂仍下干结类块10多枚,3剂排便头干后溏,黑黏恶臭甚多,腹痛、腹胀大减,食欲增进,体温37.5摄氏度,继以清热养阴、益气健脾、化瘀润肠。 处方:辽沙参30克,麦冬20克,白芍30克,何首乌30克,生白术30克,枳壳15克,桃仁15克,马齿苋30克,败酱草20克,白头翁2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甘草10克。共5剂,水煎服。 配通腑宁浓缩丸120克×2袋,每次30丸,每天1次,晚饭前服用,多饮水,增水行舟。 三诊:大便正常,黄色软条,每天1次,腹胀、腹痛消失,饮食有味,食量、体质恢复,能操劳家务,脉沉缓,舌质淡红、少苔、体胖大,舌脉瘀。患者基本康复,仍需以通腑宁巩固之。至今半年余,饮食二便正常,尚能操持家务。 随着大便好转,药丸递减至每次5丸,患者也能每天顺畅排便,偶有隔天1次或较干时,增加至8丸,就又每天1次了。 按语:患者年高体弱,气阴双虚,燥热内结之便秘,极易导致肠梗阻。急则治其标,以大承气汤之意,急下存阴,一剂知,二剂通,三剂愈,足见燥结之甚,病情之危。当机立断,正确处置,以期转危为安。缓则治其本,清热养阴、益气健脾、固本预防疾病复发。终以验方制剂善其后,前后一贯,有序论治,步步为营,至为稳妥。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