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精神 用活政策 全力建好民生工程
——洛阳市孟津区医共体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洛阳市孟津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 韩新望
医共体建设是新时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化。自2020年6月以来,孟津区吃透精神,用活政策,积极探索建设符合实际的县、乡、村一体化医疗管理模式。今年,按照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绩效、信息“七统一”标准投入实质化运营,半年来,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医共体运行和管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吃透精神 明晰路径
洛阳市孟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医共体建设工作,多次组织召开医共体建设会议,进行探讨和学习。剖析改革的必然性,大家一致认为,长期以来,由于顶层设计不足、统筹不够,过度强调医疗机构的“市场”属性,致使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内耗性竞争、重复投资,造成医疗资源严重浪费问题。同时,又把医疗机构定位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强调“计划”属性,在人事、编制、薪酬等领域进行行政管理和约束,导致活力不足。领悟医共体建设精神实质,大家一致认为:医共体改革就是通过采取系列“收”“放”措施,遏制内耗,寻找最大“公约数”。放,就是激活医疗机构活力,建设医疗领域利益共同体。收,就要破除“丛林法则”,通过“计划”的调节手段,加强顶层设计,实现错位、融合发展和县、镇、村三级一体化发展;放,就要在现有编制、人员、医保政策等方面进行松绑、激活,落实医共体在人员招聘、岗位设置、干部聘任、内部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聘任等方面的自主权和支配权,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部门支撑 松绑激活
建立人事编制统筹管理机制。孟津区组织、编办、人社等部门,围绕医共体建设中的人事、编制等约束瓶颈,出台了《孟津区紧密型医共体编制、人事、薪酬管理办法》,明确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编制统筹使用,赋予人员招聘自主权。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医保部门按照“总额预算打包拨付”的方式,将医保基金的二次分配权下放给医共体,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破解医疗机构内医保基金使用效能不足的问题。 “家长”卸任移交。坚持刀刃向内,孟津区卫生健康委将乡镇卫生院院长任免权、项目审批权、人员调配权、绩效考核、医疗机构校验等管理权限分批移交给医共体总医院,增加总医院对各医疗机构的领导管理权,实现管理集团化。在2022年度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集中校验工作中,共成立16个医疗机构校验专家组,抽调85名专家,对全区287家医疗机构进行集中校验,合格282家(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到位38家),暂缓校验5家,医疗机构校验合格率达到98.26%。
一体设计 拆墙融合
2022年2月,整合区、镇(办事处)两级医疗资源,成立了以区人民医院为医共体总医院,搭建起以吉利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及12个乡镇卫生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分院,涵盖272个村卫生室的紧密型医共体。设立总医院一办六部,统筹医共体运营管理,成立医共体总医院党委,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构建横纵到边到底的一体化构架。
制度先行 促进统一
发挥考核的指挥棒效应。医管委办公室出台了医共体绩效考核方案,对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进行一体化考核,每半年考核一次,强化结果应用,促进业务融合。 制定《医共体财务管理制度》,明确下管一级,乡财县管,促使财务统一。 出台《医保日常监管及病历稽核工作方案》《医保考核实施方案》,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转诊流程,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加快形成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2021年,全区县级医院向省市级医院转诊230人次,乡镇卫生院向总医院转诊480人次,总医院向成员单位转诊260人次。
资源下沉 上下联动
实现区、镇、村三级一体化运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具体体现,同时也实现了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有“医”靠。一是严格落实专职副院长派驻制度。医共体总医院选派12名专职副院长,派驻至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医、技、护等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带教、查房、坐诊等业务帮扶,严格落实《医师晋升职称与基层医疗机构帮带支援制度》。2021年,共帮扶乡镇卫生院开展冠心病规范诊疗600例,糖尿病规范诊疗300例,卒中规范诊疗780例,卒中静脉溶栓20例,心肌梗死规范转诊60例,甲状腺手术30例,乳腺切除术36例,疝修补术19例,大隐静脉剥脱术54例,全身麻醉16例。二是实施二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总医院遴选专家定期到基层成员单位开展坐诊、查房带教、病例讨论、新技术培训、特色专科建设等对口支援工作,逐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同时在医疗、管理、人才、设备等方面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帮扶,加速医共体内医疗资源融合。自2021年以来,总医院共派出44名医师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服务门诊21630人次,服务住院2521人次,开展手术281人次,建设特色专科4个,开展新技术新业务64个,疑难病例讨论505次,真正打通了基层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三是组建三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推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巡讲、健康科普宣传、实用工具发放、家庭明白人培养、医疗业务帮扶等,深受群众欢迎。四是上下联动,补齐中医短板。遴选名中医下沉基层,定期到成员单位进行对口支援。中医院区中医护理人员定期下沉成员单位,实地指导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开展,成员单位派驻人员到中医院区学习适宜技术,通过下沉和上派,上下联动,规范化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已有50余名技术人员通过在中医院区学习,掌握了相应适宜技术,另有98名“西学中”学员正在进行为期一年的中医药知识培训。同时,挖掘民间老中医15名,正在办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资格证书。
技术支撑 构筑载体
医共体实体化实质化运营,必须靠医共体信息化来支撑。没有信息化的医共体,多是“案几”上的医共体。医共体信息化,为医共体科学运营提供决策依据;居民健康电子档案,为患者提供更系统更全面的诊疗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系统,通过痕迹管理,督促乡村医生真正上门服务;远程诊疗系统,拉近乡村医生与专家的距离,使病人享受上级医院服务;心电、影像、检验等五大共享中心建设,结果互认,将极大降低诊疗开支。为此,孟津区人民政府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孟津区医共体信息化服务平台,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将使医共体插上腾飞的翅膀。 下一步,孟津区将紧紧围绕实施方案和责任清单,在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上狠下功夫,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位一体”改革,推动基层医疗服务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凝聚工作合力,以密切的协作推进医共体建设,努力推动孟津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