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 □赵来法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而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在治病救人实践中的结晶和硕果,几千年来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智慧,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责任重大。我们应自觉传播中医药文化,切实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中医药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仁德的观念,影响中医学非常之深。《墨子·经说下》中有“仁,仁爱也”的文字记载,《论语·述而》中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的文字记载,《礼记·中庸》中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观点。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孕育了伟大的中医药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医药文化的足迹,无处不在,处处彰显其光芒和魅力。 从中医经典中汲取中医药文化自信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有“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的文字记载,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图解》中提出“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的观点,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顺应四时,中医强调天人相应、顺时养生,根据阴阳五行、虚实寒热等理论,使人体的五脏六腑与情志保持中正平和。 从伟大抗疫精神中汲取中医药文化自信 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的观点,医学典籍《时病论》中了有“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时也”的文字记载。在疫病传播期间,我们要分析其核心病因、病机,抓住疫情传播规律,才能精准发力、克敌制胜。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患者73例,全部治愈出院,创造了“四个零”的奇迹,即零死亡、零转院、零感染(全院无一个医务人员感染)、零后遗症。对此,中医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说:“也正是因为抓住了新冠肺炎的‘寒湿’属性和演变规律,我们才敢于在到达武汉后率先采用万人一方的通治方——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来控制疫情传播。”辨别疫病的寒温属性,对于疫病初始治法的确定尤为关键。中医非常注重四季、时辰、气候的特点,要吃透摸准、看清弄懂疫病的传播规律,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方可遣方用药,辨证施治。 我们要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让中医药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努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 (作者供职于濮阳市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