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药源性骨质疏松症是由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8.6%~17.35%。 引起药源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长期大量应用可导致药源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有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是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常见的一个并发症,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倍氯米松等)治疗(1年以上)的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高达30%~50%。 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华法林与肝素长期大量应用可干扰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症或骨折。 质子泵抑制剂 临床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及雷贝拉唑等,该类药物通过高效快速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液pH值(酸碱度)和清除幽门螺杆菌而发挥治疗作用。 降糖药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许多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在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糖的同时,可提高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风险。 抗癫痫药 常用代表药物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 抗肿瘤药 抗肿瘤药物甲氨蝶呤、环磷酰胺、阿霉素等均可对骨骼系统产生影响。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可通过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泌、影响钙磷代谢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治疗药源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由以下几种: 1.基础药物:主要有钙剂和维生素D。成人推荐每天补充钙元素100毫克~1200毫克。常用药物有碳酸钙、钙尔奇等。 2.其他对症药物:患者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症时,或者存在脆性骨折风险时,单纯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已经不能够抑制骨量减少,需要考虑服用其他对症药物进行治疗。 双磷酸盐制剂:如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这类药物使用时应注意,不能同时使用两种双磷酸盐类药物;低钙血症者禁用,消化性溃疡者不宜使用;宜早晨空腹服用,服用30分钟内不宜进食和卧床。 降钙素:如鲑鱼降钙素、鳗鱼降钙素。这类药物用前宜做皮肤敏感试验;用药前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数天。 甲状旁腺素:主要是特立帕肽。这类药物主要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禁用于骨骼放疗史者;治疗1年后改用双磷酸盐制剂或雷洛昔芬。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主要药物有雷洛昔芬。常用于预防用药,应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长期使用易引发骨质疏松症药物的患者应时刻警惕药源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可以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同时监测骨代谢指标,对于已出现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可以根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防治原则,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给予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此外,药物治疗期间要定期随访,做好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评估血钙、尿钙、肝肾功能及骨密度情况。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