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治胃炎 以和为贵 □毛德西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病证范畴,其病有虚实寒热及气血之辨。但在临床上,时常呈现出相兼证候,比如寒热错杂、虚实俱现、升降失序、气满血瘀等。故其治疗不可偏执一法,而应寒热平调、补消兼施、升降有序、气血并举,以期达到阴阳平衡、病去正复之效果。 寒热平调 慢性胃炎时常出现寒热错杂证候,如既往有喜热恶寒之饮食习性,每食生冷之物即胃脘痞满,又有口苦、口干、苔黄而腻之热象,时而出现口腔溃疡症状。对此,我时常选用半夏泻心汤随证增减治疗。前贤称半夏泻心汤具有“辛开苦降”之功效。辛开者,半夏、干姜之辛热以开之,苦降者,黄连、黄芩之苦寒以降之。也可选用左金丸治疗慢性胃炎,取黄连与吴茱萸,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故能相济而起效。半夏泻心汤为主治肝火、胃寒、吞酸之良剂。 补消兼施 在慢性胃炎证候中,虚实俱现者亦有不少。比如平时有中气虚馁,少气乏力之脾胃气虚证,又有胃脘痞塞,食后隐痛之气滞证。单纯补虚则不利于消胀止痛,而一味行滞则有悖于中气恢复。在临床上,我时常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之,且屡获良效。方中既有厚朴、生姜、半夏可散邪以除滞气,又有人参、甘草能补中以复中气,是治疗中虚气滞痞满的代表方剂。此外,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均为寓消于补的方剂。只是在应用时,要视虚实之多寡,或补消参半,或三补七消,做到补而不滞,消而无耗。 升降有序 在慢性胃炎中,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的清浊混淆现象亦比较常见,比如清气下陷而见泄泻,浊气不降而见呕恶、胀满。此证与脾阳不振有密切关系。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四逆散方中,柴胡能疏肝升清,透达阳气;枳实可降浊导滞,行气散结;佐以芍药、甘草酸甘解疫,为治疗因肝郁而致脾胃不和之良方。或用于脘腹痛,或用于泄泻后重,或用于阳郁之厥证等。元代医家李东垣创立的升阳益胃汤中,具有升清、降浊之药,是治疗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著名方剂。此外,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均含有升清、降浊之意。 气血并举 上腹部痞满与疼痛是慢性胃炎常见病状,其疼痛主要原因是气滞血瘀。这正如中医理论所强调的“气海则胀,血疼则痛”。但也不尽然,气滞亦可生痛,血瘀亦可增胀。只是气滞多兼肝郁,与胁肋不舒畅有关,还会出现嗳气、打饱嗝等现象。凡是气滞血瘀之痛,我时常取丹参饮治之,时常能够取得满意效果。方取丹参活血祛瘀,佐以檀香、砂仁行气止痛,气行活血,胃气得安,何痛之有!这正如金代医学家刘河间创立的金铃子散,方取金铃子可疏肝行气,延胡索能活血祛瘀,为理气、活血、止痛之药方。凡胃脘痛有定处,伴有舌苔紫暗者,金铃子散是首选方药。 将两种不同气味、不同趋向、不同作用的药物拟为一方,这是中药相反相成配伍的惯例。它是根据病证矛盾的复杂性而拟定的,在应用时要注意4个问题:一是必须在明确证候、性质前提下应用此法;二是药量多少取决于证候虚实、寒热、升降之孰重孰轻;三是慢性胃炎发作多与季节变化有关,要依据六气变化而加减;四是慢性胃炎与饮食不节有关,故可随证加入焦三仙、槟榔、鸡内金、莱菔子、大黄等以助消化,均可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作者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