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临床思维训练“五步法”
培养中医技术人才 创新模式是关键
从病机分析看郁证的诊疗特点
辨治胃炎 以和为贵
1
11 1 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从病机分析看郁证的诊疗特点
 

从病机分析看郁证的诊疗特点
□韦绪性

   笔者经过多年临证后,重读《黄帝内经》,发现书中虽然无郁证病名,但是早已系统地论述了郁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并强调通过防治郁证以治未病、以求健康长寿的学术思想。笔者对其进行了整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仅供同行参考。
    郁证病机:气机紊乱征象纷繁。气机紊乱,征象多端,情志因素致病的病机特点是气机紊乱,气机作为生命活动状态的概括,一旦紊乱可产生异常繁杂、多变的临床病证。《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有“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的文字记载。这充分说明情志不畅导致气机运转失常有多种类型。至于病证及临床表现,涉及口苦、言无音、喜忘、少气、呕血、飧泄、腹胀、经溲不利、阴缩挛筋、腰脊不可俯仰屈伸等。其中,既有单纯郁证又有病郁同存,既有因郁致病,又有因病致郁。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明确提出“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之观点。为此,医者接诊患者时,除对骨肉皮肤进行体格检查外,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有无为情所伤,既要检查身体又要观察心理变化。
    中医强调通过望诊见色知病,不是诸如黄疸、症瘕、鼓胀、水肿、出血之类显而易见的疾病,而是如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中所说的“身形如和(即身体外观上看不出有何异常)”之百合病类情志性疾病。仅凭观察患者的眼神、神情、气色及精神状态,即知为何病的,这种疾病明显主要是指体格检查无病因的郁证。
    治疗郁证:情志疗法重于药物。在《黄帝内经》全书中很少涉及治疗疾病的内容。《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有一段对话清晰地表明了《黄帝内经》重视预防疾病的程度超过治疗疾病,比如“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这说明即使治疗,也十分重视对于郁证的非药物情志疗法。同时,《黄帝内经》中还记述了诸多具体的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谈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的观点。这说明要想获得明显的临床疗效,医生必须得到患者的信任与配合,通过帮助患者调整心态、调畅气机,从而调动患者自身内在的抗病能力。现在,我们都知道,身体免疫抗病能力与其精神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谈到治疗疾病需要注意调节患者心身两个方面,人有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及形数惊恐等不同情况,治疗时应分别选用灸刺、针石、熨引、百药以及按摩醪药。对于惊恐病应按之摩之使其舒适,再予醪饮(酒或药酒)使其微醉忘忧。要形志结合,身心两调,方可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劝说开导,同情安慰。《黄帝内经·灵枢·师传》中提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意思是医生治病如治国,均要从其意而顺其气,包括对患者态度和蔼,充满同情心,帮助其消除顾虑及负面情绪,从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便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疾病,从而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情志相胜,因案设计。《黄帝内经》中记述了基于五行学说之五行生克的“情志相胜法”,是治疗郁证的重要的非药物疗法。《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诊疗观点。据此,医生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志特点,设计出具体的诊疗方案,其实施通常需要患者与医生积极配合。通过采取一系列疗法,患者可幡然醒悟、调整心态,并纠正不良情绪,时常可获得不药而愈的诊疗效果。金代医家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论述很多有关以“情志相胜法”治愈郁证的重要内容,无愧是古代中医心理治疗大师,但指导其临床实践的有关基础理论均源自《黄帝内经》。
    现代疾病谱在逐渐发生变化,郁证越来越多,临床可见就诊的患者半数以上具有或伴有郁证的症状。然而,现行中医有关郁证的证治认识存在欠缺现象。笔者认为,全面正确理解《黄帝内经》有关郁证的病因、病机诊疗理论,可有效指导临床取得明显疗效。
    (作者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