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聘年
郭某,女,38岁。 初诊:素体虚弱,经常感冒,右下腹疼痛半年余,发作时伴恶心,发热38.6摄氏度,舌苔黄,脉数。查体:右下腹阑尾点有压痛,有肠形。 诊断:肠痈(热毒瘀滞型)。建议手术治疗,家人考虑其身体虚弱,要求中医治疗。 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消痈。 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6克(后下),牡丹皮12克,元明粉6克(烊化),桃仁15克,冬瓜仁15克,蒲公英30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红藤30克。共3剂,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右下腹痛缓解。出现腰膝酸软,头晕,乏力,小便短少,尿痛。 治宜:解毒逐瘀,清利湿热,补益肝肾。 方药:大黄牡丹汤。牡丹皮12克,桃仁10克,蒲公英15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元参12克,厚朴10克,萹蓄10克,瞿麦10克,泽泻6克,焦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生甘草6克。共3剂。每天1剂,水煎服。 三诊:小便短少,尿痛消失,头晕减轻,唯留腰膝酸软,乏力,白带多、夹红色、质黏稠、呈泡沫样、有臭味,外阴瘙痒。 治宜:补脾益肾,燥湿止带。 方药:完带汤加减。山药30克,苍术6克,陈皮15克,车前子6克(包煎),土茯苓30克,蛇床子15克,阿胶10克(烊化),焦杜仲15克,元胡10克,黄芩10克,仙鹤草15克,生地黄15克,巴戟天10克,红花3克,生甘草6克。共3剂。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后诸症减轻。 四诊:肠痈复发,给予大黄牡丹汤加减,共3剂而愈。 五诊:头痛,头晕,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血压80/5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 诊断:虚劳(气血虚弱型)。 治宜:补气养血。 处方:十全大补汤加减。炙黄芪20克,肉桂3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云茯苓12克,熟地黄12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5克,制黄精15克,制玉竹15克,陈皮10克,砂仁6克,炙甘草6克。共6剂。每天1剂,水煎服。 六诊:诸症缓解。血压86/60毫米汞柱。效不更方,给予上方3剂。 七诊:因饮食不当而致胃脘胀痛,给予消食导滞、健脾和胃之剂治之。 后以十全大补汤加制黄精、制玉竹、陈皮、砂仁随症调理而愈。随访至今无恙。 按语:该患者虚劳合并肠痈,临床少见,且病程长。在治疗过程中虽兼证较多,先后伴有小便短少,尿痛(热淋),赤白带下,食滞胃脘,但虚劳之证贯穿始终。《医宗必读·虚劳》中记载:“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治则,先用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肠痈。大黄牡丹汤方,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记载:“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各种兼证则辨证治疗,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后虚劳之象渐露,依据《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记载“虚则补之”,《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分别给予补益肝肾、补脾益肾、补气养血之法治疗。 二诊时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系虚劳之肝肾不足,故加杜仲、桑寄生补肝肾,强腰膝;伴小便短少,尿痛(热淋),取通肾祛邪之意。 三诊时用山药、焦杜仲、巴戟天、阿胶、蛇床子、仙鹤草,以加强补益之功。《傅青主女科》中记载:“夫带下俱是湿症。”故从湿邪论治,给予完带汤加减治疗。蛇床子既温肾助阳,又燥湿止痒;仙鹤草用于赤白带下,有利湿解毒之功;五诊时见头痛,头晕,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皆为虚劳之象,证属气血虚弱,用十全大补汤加制黄精、制玉竹、陈皮、砂仁治疗而愈。因患者素体虚弱,又易感冒,恐虚不受补,故加陈皮、砂仁以防气壅。 (作者供职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