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节气话养生 □张朱青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也就是说,芒种节气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芒种的到来,意味着夏季闷热潮湿的季节也随之来临,人们要从心理、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做好应对措施,在顺应自然之中获得健康。中医认为,芒种时节暑气渐盛,有“暑易入心”之说,想养生,要先养心,饮食起居上也要有所注意。 夏季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即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气,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暑令湿胜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芒种时节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 芒种时节雨水增多,天气炎热,应注意清热祛湿、健脾益气。此时人体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易于暑湿困脾,在饮食上宜减酸增苦、健脾利湿,应该多吃能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把握好低盐、多饮、清热的原则。 中医认为,芒种时节人体的阳气比较旺盛,要注意养阴,建议吃清热养阴的食物;此外,还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因过度疲劳而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此时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伤阴伤阳。 芒种时节雨量颇为充沛,气温也显著升高。北方燥热,南方则表现为闷热潮湿的梅雨季节。这样的季节,最易使人疲乏烦躁,给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造成影响。
调畅情志 芒种时节,气温上升,雨量增加,空气中湿气较重,人们往往容易受到这样闷热潮湿天气的影响,倍感烦躁不安。此时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使肌体得以宣畅,振奋精神,通泄得以自如,可以听音乐、散步、想美好的事情等,努力做到静心、安神、戒躁、息怒。正所谓“暑易入心”,夏季是养心的好时节,调畅情志,保持平和的心境,有利于人体周身气机的调畅、通泄。 除却“怒易伤肝”,其实“喜易伤心”更是许多人容易忽视的,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精神及情绪,避免大喜大悲、情绪剧烈波动,防止诱发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饮食调养 芒种时节,人体中的阳气逐渐充斥于体表,这样就造成了脾胃处于虚弱的状态,人们会食欲下降、消化能力减退等,因此,人们将盛夏称为“苦夏”。 仲夏之际,人们“苦夏”的现象也容易随着气温的升高而逐渐显现,具体表现为不思饮食、食欲下降、体倦乏力、情绪不高。对付“苦夏”,民间有句俗语:“苦夏食苦夏不苦。”夏季在五行中属火,五味中则对应苦,苦能入心。因此,夏季应适当食用一些味苦的食品,如苦瓜、莲子等,味苦的食品可入心经、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暑、泄热养阴的功效。 夏季心火旺盛,肾水相对衰弱,即使天气炎热,也不能贪冰饮凉,以免损伤脾胃,可以适当饮用常温的西瓜汁、绿豆汤,二者性味甘寒,可谓是盛夏消暑解热、养心祛烦、排毒养颜的佳品。 适当午睡 白天长是夏季的特点,许多人的睡眠也受到了昼长夜短的影响。适当的午睡休息,对于夏季疲乏的身体不失为恢复体力的好方法。但午睡的时长却要因人而异,以30分钟~60分钟为宜,不可过长。即使是没有条件午睡的人,也建议在午时闭目养神或听听音乐,给自己放松30分钟。 午时,即11时至13时,正是心经当令之时,中医言“心主血脉”,心脏通过自身的搏动将血液输注到全身各处,为周身器官的活动提供需要的养分,再带走多余的代谢产物。心经的养生之道就在于尽量减轻心脏的负担,避免心脏过度兴奋,保证心脏能够保持充足的精力进行跳动和运行,适当的午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常换衣 勤洗澡 芒种时节,天气炎热,稍有活动,就容易出汗,因此,在芒种时节要勤换衣物,不要让汗湿的衣服长时间贴在身上。出汗后要勤洗澡,使皮肤保持疏松状态,让“阳热”易于向外发泄。 需要注意的是,出汗的时候不宜立刻洗澡,《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记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出汗是阳气宣发功能的体现,出汗时毛孔张开,倘若遇到湿气侵袭入里,就会阻碍阳气的正常宣发,阳气宣发受阻,气血正常运行受限,痤疮、痱子等皮肤问题就会随之出现。 此外,在气温升高的同时,夏季降雨量也有所增加,冷暖变化大且频繁,更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运动锻炼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夏季是天地之气相交最为旺盛的季节,草木生长最为繁茂。迎着这样一片万物蓬勃的景象,人们适宜运动锻炼,自我释放,游泳、登山、慢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运动锻炼宜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凉爽的时候进行,不宜做剧烈运动。芒种时节暑热渐盛,人们出汗较多,剧烈运动过后,汗泄太过,容易伤阴,亦耗损阳气。 芒种到,仲夏至。古诗云:“郁蒸仲暑月。”“郁蒸”以现代的术语解释,就是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这样闷热的时节,正是一些皮肤病和流行性疾病的高发时期,一定要注意饮食起居调养,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入手,强健体魄。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将食物转变成气血精微物质的重要系统,脾胃最忌寒湿,而夏季人们内脏阳气空虚,胃易受寒,影响消化,天气湿热,脾湿会导致运化功能失常。因此,在夏季应当注意对脾胃的保护,饮食应以清淡、温热为主,油腻的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加重脾胃不适的症状,寒凉生冷的食物也要少吃,以免影响消化功能。 夏季人们出汗多,阴液损耗大,可以多吃一些蔬菜,以补充维生素和水分,还可以吃一些山药、薏米、扁豆等健脾祛湿的食物,以保养脾胃。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