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周刊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端午时节话养生
佩戴香囊 辟邪祛瘟
我和仲景书院的成长故事
1
11 1 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我和仲景书院的成长故事
 

我和仲景书院的成长故事
□岳 林

   在中医药文化历史中,仲景学术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仲景学术文化,加快中医药学术创新,2016年,北京、河南、南阳三地合作创办仲景书院。

   我是一名学中医、爱中医的基层医务工作者,2014年因工作需要被借调至南阳市中医药管理局(现为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仲景书院的相关工作和“杏林寻宝”工程工作。
    在我上小学时,记得有一次姐姐的嗓子不知道什么原因痛得说不出话来,只见爸爸用草根样的东西切切泡水,然后让姐姐当茶喝下去,第二天姐姐就好了。我迷惑不解地寻根究底,爸爸说这是桔梗和甘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治疗嗓子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我更加好奇地追着问:“为什么草根能治病?您是在哪里学的?”爸爸说:“咱们桐柏山到处都是宝贝,医圣张仲景还来桐柏山采药,治好了一位猴王的怪病。你姐姐喝的药就是医圣常用的名方桔梗汤啊!”从此,中医药和张仲景便在我的心里扎了根。
    1991年9月,我如愿入读张仲景国医大学(现为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在那里,我对中医药和张仲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随着对中医药知识的学习积累,了解到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张仲景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因人而异,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济世救民难,大论著伤寒,撰著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临床实践丰富的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福泽众生,效如桴鼓。古今中外的医学家很尊崇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张仲景“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之忧国忧民的医者仁心和他官至长沙太守之后,目睹伤寒疫情肆虐,百姓的悲惨状况,不顾封建社会森严戒律,每逢初一和十五就在大堂上为百姓诊疾问病,这一“大堂行医”的壮举,更令后世所敬仰。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仲景学术文化,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仲景国医传人,2016年10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南阳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文件精神,南阳市与北京市、河南省中医管理部门协作,共同确立创办仲景书院,分别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育培训中心和河南省南阳医圣祠加挂一院二址的仲景书院牌子。
    仲景书院以“传承经典,培育英才”为宗旨,采用既不同于大学学历教育,也不同于中医师承教育,而是采取回归古代书院精心研读经典,结合现代高端学院案例互动的教学方法,以定期集中经典培训和跟师培养、临床培养及自学相互交替的培养模式,培育仲景理论扎实、临床疗效突出、医德高尚、同行广泛认可、能熟练运用仲景经方防病治病的中医大家和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中医知名临床学家的高端人才为目标。
    仲景书院以大师讲经典,以及导师讲师系统教学课、病案讲析课、疑难病例讨论答辩课及国学拓展课等课程为授课模式;每季度有集训,临床实践有导师,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开展经方的学习与研究。
    仲景书院通过系列建设活动,促进京豫宛中医药优秀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推动仲景学术文化发扬光大,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2016年10月,以“传承经典,培育英才”为宗旨的京豫宛三地合作创办之仲景书院首届“仲景国医传人”精英班,在南阳如期开班,我有幸在此工作。
    6年来,我一边学习一边努力,一边付出一边收获。我主要从事仲景书院的教学、教务、联络等工作,主持教授专场授课400余场次。除了教学工作,我还负责联络、邀请授课老师,上课中途安排好授课老师和学员的答疑互动,课后主持总结等具体琐碎的工作及协调学员的日常生活、学习等。
    6年来,京豫宛三地的三届学员们在每一次集中学习中亦是克服重重困难,持之以恒,孜孜不倦。从早上的晨读开始,每一天或是学习和聆听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医大师讲经典、论经方、分享心得体会,或是走进大自然识别中草药等,到晚上则是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的专病专题或分享心得的互动讲座。学员们都有一种“君看大麦熟,颗颗是黄金”的喜悦收获感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积极奋发之凌云壮志。我则是“亦师亦友”地朝夕相伴着,累并快乐着,学习且也成长进步着。
 (作者供职于南阳仲景书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