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药解析看小儿眼疾的治疗特点 □吕海江
小儿处在生长过程中,其生理病理、辨证用药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医典籍《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小儿在生理上处于“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之状态。《温病条辨·解儿难》将其总结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说明小儿属于“稚阴稚阳”之体。 从经典医籍中对于小儿机体提出的观点,可以辨析出:一是小儿赖阳以生,依阴以长,然而阴既未足,阳气未盛,故治疗当以维护阴气为要,但还要善于护阳。二是小儿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乃生机日益旺盛之时期。三是小儿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容易患病,具有变化迅速、热多寒少的特点,故有医家称其为“纯阳之体”。四是小儿病情多单纯,主要为外受风邪(如风火烂眼等);内伤饮食(如疳疾攻目等),而无七情之扰。 依据以上方义解析的内容,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笔者认为,针对小儿眼疾,家长应带其及时就诊。医者经过“望、闻、问、切”,辨证施治,能够辨证准确,用药轻灵(药味少,药量轻,药性平),依据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用药随证加减,可起到快速康复之功效。笔者以初生儿目闭不开为例详细说明,内容如下。 症状。1.小儿出生前几天闭目不开,家长可用手轻轻地将其上下眼皮分开视之。2.眼内有浊液,或眼内虽然洁净,但是眼珠不转动,还伴有胞睑(眼皮)肿胀、赤烂及有脓液症状。3.有的眼睛虽然能够睁开,但是不能持久。 病因病理。1.小儿出生后,耳、眼、口、鼻多有秽浊,应先用消毒棉蘸蒸馏水(微加温),将其口、鼻、耳内浊垢擦干净;随后,再缓缓冲洗其眼内浊液(按照眼科冲洗法操作)。否则,小儿眼内因有秽浊瘀积,致使双眼难以睁开。2.《黄帝内经》中有“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的文字记载。这说明阴气偏盛则阳气不能荣目,故眼睛内虽然洁净,但是不能睁开,且眼珠不能转动。3.产妇在孕期过食辛热食物,致使热积脾胃,冲于胎儿胞睑,故目闭,并伴有红肿、脓液之症状。4.小儿禀赋虚弱,气血不能滋养筋脉、经络,以致肌肉收缩力弱,故眼能睁开,却时间不长。 治疗方法。根据病情,分别治疗。1.眼睛内有浊液者,先用蒸馏水冲洗双眼(按照眼科冲洗法操作),然后蘸熊胆少许,用开水溶化点眼,一日数次。2.眼内洁净而睛不转动者,治宜升阳、活血、通络。方药:助阳活血汤(依据《目经大成》中的经方)加减。药物组成:黄芪、当归、川芎、葛根、柴胡、升麻、丝瓜络、橘络。用水煎好后,过滤干净,滴入小儿口中,可起到升阳活血、通络开目之功效。3.目闭而内无浊液,胞睑红肿、脓烂者,治宜清热解毒。方药:自制肉轮主方加减。药物组成:生石膏、金银花、连翘、地骨皮、黄连、薄荷、大黄。方解:依据“湿盛则肿,热盛则腐”的治疗原则,故用生石膏、黄连、大黄清脾胃之湿热,金银花、连翘配薄荷、地骨皮为消肿之药。此方母子同用,可随证加减。4.目闭而有时能睁,但不能持久(目内无秽浊)者,治宜补肝肾,健脾胃。方药:大补元煎(依据《景岳全书》中的经方)加减。药物组成:黄芪、党参、当归、怀山药、熟地黄、蒸首乌、枸杞子、炙甘草,用水煎、滤净汁,点入小儿口内,可起到强健脾胃、滋补肝肾之功效。 (作者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