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坚持媒介监测 □邓 艳
经常有朋友问我:“现在,疟疾都消除了,你们还在忙什么呢?”其实,从2012年起,河南省就已经没有本地疟疾病例了,但我们防控疟疾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因为虽然本地传染源已被肃清,但只要有输入性病例(传染源)和按蚊(传播媒介)持续存在,就会产生疟疾再传播的风险。为了防止疾病再传播,疟疾防控人员(以下简称疟防人)像士兵一样,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疫情一线,及时应对处置;平日里,疟防人像哨兵一样,谨慎做好媒介监测与预警工作。没有疫情预示着疟防人已经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其实,媒介监测和病例监测就是疟防人的一双“眼睛”。 什么是疟疾的媒介监测呢?在老百姓看来,就是一帮人半夜不睡觉在辽阔的田野里支起蚊帐逮蚊子。但疟防人会告诉你,这种工作不仅辛苦,还绝对是一个手艺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抓到蚊子,应先了解蚊子的特性。平时,我们常见的库蚊和伊蚊都不传播疟疾。河南省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主要滋生于水草多、有遮阴、水质清的静水或缓流少量积水中,比如稻田、沟渠、小溪等。嗜人按蚊偏爱嗜人血,中华按蚊偏爱嗜畜血。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步了解到分子生物学技术,蚊子种类的专业形态学鉴定就成了一门近乎失传的手艺。但不懂形态学就无法开展现场监测工作,因此这些年,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大了媒介形态鉴定的培训力度,让资深专家手把手将技艺传授给年轻的疟防人。我们深知,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接住时代接力棒。 了解了蚊子的特性,监测前还要充分掌握当地的河流分布、家畜养殖等情况,然后深入适宜按蚊生活的地方进行“踩点”。如果能找到按蚊的“老巢”,抓到按蚊的概率就大。曾经一个监测点连续数年都未监测到按蚊,请来老专家帮忙。老专家到现场详细考察后,就初步确定当地应该有按蚊,但找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有发现按蚊。最后,他们沿着小河走了1小时许,终于在河流拐弯处发现了按蚊的孑孓,第二天顺利监测到了成蚊。那一刻,我们深刻意识到,不仅要传承老专家的技术,还要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 媒介监测是以规范、科学的方法,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疟疾媒介按蚊。用悬挂诱蚊灯的方法来抓蚊子的方法虽然简便、高效,但是无法计算蚊子的叮人率。这就需要一名疟防人坐在或躺在双层蚊帐里通宵诱蚊;另有一人手持电动吸蚊器在两层蚊帐之间采集歇息在两层蚊帐之间的雌蚊,每小时捕捉15分钟,并分别记录每次捕蚊的种类和数量。这样的工作,每个监测点一年需要做12次。最后,疟防人还需要对按蚊的种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生态习性、杀虫剂抗性等进行汇总、分析,以指导当地的媒介防治工作。如果全省或某些地区的按蚊密度异常增多或出现分布区域改变等异常情况,疟防人要立即拉响警报,尽快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以降低疟疾再传播的风险。 消除疟疾是千千万万疟防工作者常年深入一线,开展监测与防控的结果。作为年轻一代的疟防人,我们要传承老专家的技艺、精神,同时还需要将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运用到传统监测中,适时创新,努力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媒介监测相关资料: 问:为什么要开展媒介按蚊监测? 答:其实,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开展媒介按蚊监测的意义,另一个是其目的。
先说意义,媒介按蚊监测是疟疾监测的重要内容,其意义在于了解按蚊的种类、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等,为制定疟疾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疟疾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并对媒介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行正确评价。 研究和监测按蚊种群数量变动(密度和季节消长)的规律和影响数量变动的因素,就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为疟疾传播控制和预防提供服务(如制定防治按蚊的规划,对按蚊密度高峰的发生进行测报,以及决定采取防控措施的时间和方法等)。 监测的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监测蚊虫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2.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蚊虫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3.分析蚊虫的长期变化与当地疟疾等传染病的相关性,为蚊媒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问:媒介按蚊监测包括哪些内容? 答:媒介按蚊监测包括媒介按蚊的种群监测、密度监测和生态习性监测,而生态习性监测又包括季节消长监测、栖息习性、吸血习性和滋生习性调查。其中,密度和季节消长监测一年需要做十几次,其余的监测一年一次。 种群监测:疟疾流行区域或潜在流行区域,在流行季节通过通宵悬挂诱蚊灯的方法收集蚊虫,次日挑选按蚊,并进行蚊种鉴定。 密度监测和季节消长监测:在固定的地点,于蚊虫活动季节,选择通宵人帐诱捕法,即为密度监测;而逐旬或逐月进行调查,经过连续多年在相同地点和同一方法的观察,即可掌握当地以旬或月密度表示的季节消长情况。 滋生习性调查:选取村落中的各种水体,用水勺在水体边缘或有水草缓流处迅速舀水,观察是否有按蚊的幼虫,把捞取的幼虫带回实验室,对幼虫或羽化后的成蚊进行蚊种鉴定。 栖息习性、吸血习性调查:选择在不同地形、不同环境设点,在整个蚊虫活动季节,定期或不定期于白天或夜晚,在人房、畜舍、窑洞、闲置房、地下室、堆放物空隙等和居民区周围的山洞、植物丛等可能有蚊虫栖息的场所,捕捉成蚊即栖息习性调查;将捕捉到的饱血成蚊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分析,即为吸血习性调查。 问:媒介按蚊监测面临哪些困难? 答:困难很多,比如密度和季节消长监测,为了获取最准确的数据,采用的是最传统的通宵人帐诱捕法。在一年中,疟防人需要用12个通宵诱捕成蚊,必须克服蚊虫叮咬、夏天闷热、深秋寒凉、通宵达旦等困难,才能如期完成任务,其中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面对困难,疟防人选择勇敢面对。为了更好地做好媒介按蚊监测工作,为了护卫群众健康,他们甘当“诱饵”,严格按照监测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做好媒介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真实有效,进一步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