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中医兴 □徐宏伟
近几年,笔者认识了许多优秀的青年中医,他们务实勤勉,青春飞扬,虽然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岗位上传承中医、创新中医,但都一样展示着青年中医的风采。笔者想为他们点赞,为他们加油!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尤其是古老的民族,几乎都有各自的医学,但为什么唯有中医药学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永葆青春昂扬的姿态呢?笔者细想,主要原因是,中医药学是一个以临床疗效为验证标准的拥有极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医学体系。从中医学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的内容来分析,其在2000多年前就把所有学科门类的高、精、尖的经验归纳起来,用于治疗疾病,消除患者的病痛。在哲学上,其引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来推演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中医药学研究天文地理,应用大自然五运六气的规律,分析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着眼点可谓整个自然界,既高远又辽阔。从中医药学自身发展历程来看,中医药学的经验是历代医家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又从临床中总结诊疗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学理论,逐步由量变到质变,中医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从《伊尹汤液经》到《伤寒杂病论》,从《神农本草经》到《新修本草》,中医人努力探索人体的奥秘。在宋代、金代、元代初期,虽然战乱频繁,但是众多医家,体会到百姓之疾苦,积极精研医道,以消除百姓的病痛为己任。这一时期,仍然出现了众多医家和学术流派,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治疗的思路,包括有效的方药和治病手段,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到了清代中晚期,温病学说应时而现,涌现了4位温病学家,他们分别是叶天士、薛雪、吴瑭、王孟英。他们同样以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的大医情怀,在传染病防治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路走来,中医就是这样,一路汲取能量,一路成长壮大起来,得益于不断求知,持续进取,所以青春永驻。 有人说“中医先生似乎越老越吃香”。如此来说,白发苍苍才能是中医大家。其实,也不尽然。在中医药的发展进程中,一些中医学家年纪轻轻就能够治病救人了。比如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在年轻时为患者治病,就以疗效明显出名;清代山阳医派的创始人吴躹通在40岁时,就撰写《温病条辨》经典医籍;近代医家刘渡舟30多岁时,已经成为医学院的教授了。为了让更多的中医青年脱颖而出,自2014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启动了毕业后医学教育项目,让青年医学生从校园出来后,首先经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间,指定专门的老师带教这些医学生。让他们在执业开始的阶段能够得到平稳成长、顺利发展。用制度作为保障,让更多的青年中医少走弯路,尽快成长起来。目前,从培养效果来看,成绩喜人!中医住院医师首次参加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由2016年的69%提升到目前的85%以上。中医住院医师结业考核通过率也在逐步提高,一部分培训基地甚至接近100%的水平。 从个体来看,我们也是满园春色,百花齐放,中原大地涌现出一批青年中医,逐渐呈现群星闪耀之势。譬如扎根基层,因为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一个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现状的张剑剑、酒瑞娟等中医全科医师,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西医出身,但为了更好地提高疗效,积极参加“西学中”培训,善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为群众解除病痛的永城市陈官乡医生张毛帅;善于通过短视频,科普中医药知识的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医生董永书……这些优秀的青年中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群众当中,用先贤流传下来的智慧,用青春的汗水,筑成了一道新的健康长城! 早晨起床,笔者打开手机查看微信信息,看到一位西医朋友发来的留言。他说:中医不仅是一门临床学问,还是一种文化,更应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大家都能够践行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之路!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卫生健康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