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浅析分消走泄法
青年兴则中医兴
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坚持媒介监测
从方药解析看小儿眼疾的治疗特点
1
11 1 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浅析分消走泄法
 

浅析分消走泄法
在温病中的应用
□毛德西

    分消走泄法是温病非常重要的治法之一,其所适应的证候以湿浊不化为主,这种证候除见于时令病外,在杂病中屡见不鲜。现以三焦常见病证(上焦咳嗽、中焦痞满、下焦溲病)为例,分别拟宣降肺气法、芳香化浊法、温阳淡渗法。笔者就此将所用方药简述如下,仅供同道参考与探讨。

上焦咳嗽 宜宣降肺气法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中虽然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论述,但总以脾肺气机失调为主,脾湿不化与肺失清肃是咳嗽发生的主要机理。《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在论述五脏六腑咳状后又提出“聚于胃,关于肺”的观点。这说明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输诸脏,积留于胃中,随热化为痰,随寒化为饮。胃中既为痰饮所滞,而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生咳嗽。清代医家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咳嗽》中说得更详细,比如“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所以,对于咳嗽的治疗,必须使胃气中和,肺气宣降,方能达到除痰饮、止咳嗽的效果。笔者在经方的基础上,拟定了金鱼汤,以宣降肺气与温和脾胃法治疗上焦咳嗽,用于临床数年,其止咳平喘效果非常明显。
    金鱼汤。药物组成:生麻黄、炙麻黄、金荞麦根、鱼腥草、射干、牛蒡子、葶苈子、炒苏子、百部、黄芩、橘红、茯苓、桔梗、甘草。方义:此方是在经方射干麻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甘桔汤的基础上,汲取名家经验,结合临床体验而拟定的。
    此方以生麻黄与炙麻黄为君药,麻黄辛、苦、温,以辛温宣发肺气与苦温肃降肺气为功效。人们常常将麻黄的功效归纳为: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却忽视了它的开闭作用。比如清代医家邹澍在《本经疏证》中称“麻黄可彻上彻下,彻内彻外”,故在里则使精血、津液流通,在表则使骨节、肌肉不闭,在上则咳逆、头痛皆除,在下则癥坚、积聚悉破也。这里所说麻黄可使骨节、肌肉不闭,就是说麻黄能够通达深层经络,即细络。生麻黄宣发力大,炙麻黄肃降力专。两者同用,有利于肺气呼吸功能的恢复,且能尽快排出呼吸道的痰涎。
    金荞麦根与鱼腥草、葶苈子与苏子四味药为臣,前者重在祛痰止咳,后者重在肃肺平喘。佐以橘红、茯苓健脾渗湿以和中,更以射干、牛蒡子清利咽喉,百部、黄芩清肃肺痰,前者源于《温病条辨》中银翘马勃散之配伍,后者为百芩片(中成药)之主要对药。使以甘草与桔梗(经方之桔梗汤),可排痰清咽。全方可起到清肃肺气、健脾和中、化痰利咽、止咳平喘、降气通腑之功效。
    随证加减:肺阴虚见口咽干燥者,加南(北)沙参;胃阴虚见口干舌燥者,加石斛、麦冬;阴津亏而便秘者,加火麻仁、玄参、杏仁;咯痰不爽者,加瓜蒌皮、桑白皮;食欲不振纳呆者,加焦三仙与鸡内金等。

中焦痞满 宜芳香化浊法

    中焦痞满病在脾胃,但其发病又与肝胆郁滞有关。《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论述,而脾(包括胃)的功能失调与肝胆失疏有着密切关系。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观点,这充分说明肝病对脾胃功能的影响。清代医学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如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提出“故诸病多自肝来,以其犯中宫之土”的观点,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提出“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的观点,故而在治疗脾胃病时,必须注意到肝气之疏与郁。为此,笔者在学习温病学著作基础上,结合实际临证经验,拟定了三三九气汤,以芳香化浊法来治疗中焦痞满诸证,时常能够取得满意效果。
    三三九气汤。药物组成:藿香、佩兰、砂仁、麦芽、谷芽、稻芽、白扁豆花、佛手花、代代花。
    方义:此方是在学习温病学家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而拟定的。方由三首“三味方”组成,即藿香三味饮(藿香、佩兰、砂仁)、开胃三芽汤(生麦芽、谷芽、稻芽)、芳香三花汤(代代花、厚朴花、白扁豆花)。
    以藿香三味饮为主方。方中藿香可芳香开胃,佩兰可芳香化浊,砂仁能甘温醒脾。清代医家雷丰在《时病论》中记述了芳香化浊法,前两味药即是藿香、佩兰,称“君藿、兰之芳香,以化其浊”。清代医家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提出“(砂仁)性温而不伤于热,行气而不伤于克,尤为太阴脾之要药”的观点。开胃三芽汤为辅助方,凡植物之芽,均有疏肝、利胆之功效。以生麦芽为例,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麦芽)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的观点,特别提到麦芽“与肝木同气相求,能宣通肝气之郁结,使之开解而自然上升”。佐以芳香三花汤,有芳香化浊、醒脾、醒神、开窍之功效,清代山阳医派的创始人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到“花”时说“凡花皆散”,这里所说的“散”,就是散浊气、散湿气、散暑气,包括散食气等。吴鞠通对白扁豆花体验尤深,他提出“鲜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滞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如无花时,用鲜扁豆皮,若再无此,用生扁豆皮”的观点。如此三方合用,可起到芳香化湿、醒脾、理气、开郁、和胃之功效。
    随证加减:胃纳不佳者,加鸡内金、鸡矢藤、生山楂;呃逆不止者,加刀豆子、青竹茹、生姜;泛酸、烧心者,加黄连、吴茱萸、瓦楞子、浙贝;便溏者,加炒怀山药、肉豆蔻;胃脘痛剧烈者,加川楝子、广木香、郁金;便秘者,加生白术、火麻仁、生大黄(后下)。

下焦溲病 宜温阳淡渗法

    下焦溲病是指小便异常,即癃闭与遗溺,二者都与肾的气化有关。《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的文字记载。这里所说的“气化”是指肾的温阳、化气作用。如果肾的气化失调,就会使人的排尿发生困难,或者小便点滴难出,或者遗溺、漏尿等。张仲景对此多有论述,如《伤寒杂病论》中的五苓散,非单纯利水之剂,而是“通行表里以化三焦之气”之方。通过气化作用,可以使小便不利(包括癃闭与遗溺)得到根本上的改善。笔者在学习经方的基础上,采用五苓散加减,组成温阳淡渗汤,疗效如期。
    温阳淡渗汤。药物组成:党参、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黄芪、防己、甘草。方义:温阳淡渗汤由春泽汤合黄芪防己汤组成。春泽汤最早源于明代医家董宿《奇效良方》,由五苓散加人参、柴胡、麦冬组成,主治伏暑发热等。后至清代,名医吴谦撰写的《医宗金鉴》中,有减去柴胡与麦冬,即五苓散加人参,主治“诸虚饮渴”的文字论述。春泽二字,意即益气行水。此名取自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四时》一诗“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黄芪防己汤来源于《金匮要略》,为风湿与水气病而设,由防己、黄芪、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
    综合分析,温阳淡渗汤中具有温阳、化气功能的有人参、黄芪、桂枝、白术四味药;而具有淡渗利湿功能的有茯苓、猪苓、泽泻、防己;甘草为调和药性而设。温阳是温肾中之阳气,淡渗是利膀胱中之水浊。温阳为本,淡渗为标。虽然方中温阳药不多,且剂量也不是太重,但其作用不可小觑。小便的利与不利,都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气化不足,既可以出现小便点滴不出,又可以出现小便遗漏不止。
    春泽汤中的五苓散乃是改善肾气化功能的最佳经方。方中君药是桂枝,味甘辛性温热,是加强肾气化功能的主要药物。《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作用为启水中之生阳,通利三焦,引上气与下气相接。由此可见,它是一味助阳药、行气药、通利药。加入人参益气,增强了五苓散的化气、利水之功能。黄芪防己汤是益气祛湿方,君药黄芪,张锡纯称其补气之力最优,能补气更能升气。配以白术健脾运湿,茯苓淡渗利湿,防己通经利湿。
    若从全方角度来分析,党参、黄芪益气甘温,为君药;桂枝温阳、白术健脾共为臣药;茯苓、猪苓、泽泻、防己四味药可淡渗利湿,为佐药;甘草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可起到温阳益气、健脾和中、淡渗利湿之功效。随证加减:伴有尿路感染者,加桉树叶、海金沙;伴有血尿者,加鲜白茅根、鲜小蓟;时有漏尿者,加益智仁、芡实、山萸肉。
    对于三焦湿邪所致之病证,有人认为扶阳法不可或缺。若湿浊从寒而化,形成寒湿病证,如寒湿留于关节、着于腰脊、注于四肢,甚则入于细络,出现顽固性疼痛者,选用扶阳方药,如附子汤、乌头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为对应之举。若一见湿浊,就投附子、乌头,易生过犹不及之虞。为此,医者临证时应辨证施治,灵活用药,谨察之,慎用之。
    (作者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