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冠卿
案例一
李某,男,38岁,患结节性红斑20余年。病发前高热38摄氏度~40摄氏度,退热后两小腿前部及足踝部出现散在性大小不等的红色结节,稍高出皮肤,灼热剧痛,曾多次使用泼尼松、青霉素及清热解毒散结之中药治疗,大部分皮下结节消失,但自此以后,每于夏季感受风寒或劳累过度即复发,如此迁延数年,其左足外踝两个豆大结节终年不愈。此次发病7天,症见高热、寒战,两胫及足踝部红色结节数个,灼热,痛不可触,全身酸痛,行走困难,耳鸣,失眠多梦,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数。 辨证:湿热蕴结,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处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麻黄9克,赤小豆6克,连翘10克,桑白皮10克,杏仁9克,丹皮10克,川贝母9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用上方后热退身凉,皮下多个结节消失,有全身发凉、舒适之感。数天后皮肤蜕皮光亮,肤色红润正常,但因经济拮据,未继续用药。近几天又突发高热、恶寒,热退后原症复现,左足踝又生两处豆大硬节,压之痛甚,小腿肿胀,皮色黑紫,全身酸困,脉虚数,舌正常。以上方加地黄炭15克,龟甲12克,川牛膝10克。水煎服。共6剂。 三诊:服上方后体温渐趋正常,皮下结节及色素沉着消除,舌脉正常,体力增加。为巩固疗效,嘱咐其再服用6剂。 随访患者,一年多来病情稳定,结节未再复发,行动如常人。 按语:结节性红斑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疾病,该病症状多种多样,可有长期低热、咳嗽、周身酸痛、食欲不振、皮肤结节及红斑等。 笔者认为,结节性红斑病因复杂,常反复发作,类似中医“湿毒流注”“瓜缠藤”“肌衄”病。该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好发于小腿胫前与足踝部,发病前常有恶寒、发热及关节疼痛等。该病因体内有湿热,外感风寒,致经络受阻,瘀血凝滞而发病。 该患者所患结节性红斑,因素有湿热,复感时令暑邪,内外合邪;蕴结于血脉肌肤,致使经络阻滞,气血凝滞而反复发作。清代医家尤在泾云:“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笔者以此方为基础,意在宣通表里,清泄热毒。麻黄为该方主药,可发越肌表之瘀热;连翘、赤小豆直入血分,助麻黄利湿解毒;合杏仁、桑白皮、生姜宣降肺气,令湿热下行,配伍甘草、大枣以安中;加川贝母、丹皮清热散结、凉血消斑;加龟甲以滋阴,地黄炭入血分以解毒,川牛膝引药下行。由于药证合拍,终使多年顽疾获愈。
案例二
楚某,女,28岁,患周身无汗症两年余,每于夏季加重。曾为篮球运动员,比赛下场后经常用凉水冲澡,2年前出现全身无汗症。心中烦闷懊恼,甚则急躁如狂,夜晚心烦时在室外奔走,周身皮肤色暗红,瘙痒,肌肤灼热不适,口干渴,舌质暗,苔薄黄,脉浮数。其发病机理为寒凉阻遏肌表,致使营卫失调。 处方:麻黄9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白芍12克,熟地黄18克,甘草6克,生姜、大枣适量为引。 二诊:上方服用3剂后,仍无汗出,但心中懊恼好转,并自感皮肤瘙痒加重,说明药力达表为阳气鼓动邪气外出之征。时值初夏,虽因病久寒邪阻遏卫分,但开表峻剂又不宜过量,故熟地黄改为15克。共4剂,以求循序渐进之功效。 三诊:患者欣喜告知,头面部开始有微汗,但不多,继而颈、胸及上肢出有少量汗液,诸症随之消减,情绪基本稳定,睡眠尚好。效不更方,患者再服用3剂后,周身汗出畅快,感觉良好,后服用6剂,巩固疗效。 按语:综合以上病情,推究病因,此案为寒邪闭瘀肌表,阳气怫郁,而营卫不和,欲汗不得汗,故而皮肤瘙痒。人们在劳动中,将出汗时,皮下作痒也是这个道理。阳气怫郁不得越,热炎于上故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该方中麻黄、桂枝、杏仁通阳达表,宣肺解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中记载“阳加于阴谓之汗”,其义是汗乃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加熟地黄养血滋阴,宜在阴中求阳,鼓邪外出。该患者运用调和营卫、通阳达表之法,遂使两年无汗症得解,获得十分满意的疗效。
案例三
李某,男,32岁,患自发性气胸,反复发作1年余,病情日渐加重。患者因劳累过度突然发生左胁疼痛,继而左胸憋胀,逐渐发展为全胸胀闷、呼吸急促不能平卧等。曾就诊于安阳、郑州、上海等地,被确诊为自发性气胸。在上海住院,进行胸穿抽气,抗炎、抗结核,止咳等治疗,症状暂时得到缓解,但病情还是日渐加重,且发作频繁(开始约3个月复发一次,后来左右胸交替闷痛,发病间隔时间缩短,最短为8天发作一次),因无法手术,建议中药治疗,求治于笔者处。 刻诊:患者左胸阵发性刺痛,胸闷气促,呼吸困难,伴心悸,咯痰较少,身困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X线胸部检查显示:肺组织被压缩65%,心脏及纵隔被气体压迫推向对侧。胸部听诊:患侧呼吸音基本消失。查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弦无力。 辨证:心血不足,肺气壅逆,本虚标实之证,治宜补养心血,肃降肺气。 处方: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苏子10克,前胡9克,川厚朴10克,橘红10克,半夏10克,炙桑白皮9克,紫菀10克,砂仁6克,生姜5片为引。 二诊:上方服用3剂后,心悸消失,胸闷刺痛、呼吸气促明显好转,食欲转佳,脉和缓,已较前有力,仍以上方去砂仁加广木香6克。 三诊:患者症状继续好转,仅有轻微胸闷、咳嗽,呼吸已转正常,舌质红润,脉和缓,效不更方,按原方继续服用。 四诊:上方连服20余剂,诸症均愈,无不适感,舌脉正常,可以参加轻微劳动。经X线胸片检查,左侧气胸消失。但考虑其病情反复发作,嘱咐其按原方继续服用10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1年,患者气胸未再复发。 按语:气胸是指不同原因所致肺泡和脏层胸膜破裂,肺内气体通过裂孔进入胸腔中而引起的以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笔者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之证,其虚多为心血不足,实乃肺气壅滞。因心肺同居于上焦,邪气壅肺,肃降失权,势必影响及心脏,亦即金侮火之属也。治宜宣降肺气,补养心血,以苏子降气汤加减治之。 气胸属中医“喘促”“胸闷”。中医认为,胸属上焦,同居心肺,心为肺之主,若肺失宣发,气机闭阻,必然导致心血不畅而见胸痛、心悸等。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中记载:“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说明了肺气壅滞可使胸廓胁间膨满疼痛,呼吸困难,咳嗽咯痰等症出现,故用橘红行气化瘀;苏子辛温气香,善于下气消疾;半夏、前胡、厚朴降气祛痰,宽胸利膈;重用酸枣仁、当归补心养血,强心通络,凡邪气壅肺凌心,服之无不效验。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