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周刊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八版:健康生活
 上一版  
匠心钻研 提升实力
有了这些症状需要警惕心衰
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
1
11 1 2022年4月14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
 

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
□胡光珍

   血管球瘤,又被称为球状血管瘤,也曾被称为血管神经瘤或血管平滑肌神经瘤,是一种良性血管瘤,1812年首次发现并被描述为“疼痛性皮下结节”。因其发病率低,临床较为少见,且部分病灶较小,虽然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是误诊率较高。
    血管球瘤起源于皮下正常的控制血液流动的血管球,很少发生恶变,但可发生转移或引起骨质破坏。血管球是正常的组织结构,直径约1毫米,位于真皮网状层下,是由传出小动脉、吻合血管和传入小静脉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神经动脉受体,位于全身各处真皮及皮下,具有控制末梢血管舒缩,调节血流量、血压及体温的作用。因为人体的血管球细胞在手掌侧、足底侧、手指、足趾分布较多,所以血管球瘤好发于手指、足趾、甲床下,同时亦可见于肢端的皮肤或皮下组织内。此外,全身其他各处如肌肉、阴茎、躯干及内脏器官(如胃、鼻腔、气管等)也可发生。
    正常的血管球是如何发展成为血管球瘤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外伤可能是其中比较重要的诱因。血管球瘤肉眼下呈粉红色或蓝紫色,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类似米粒,质地柔韧,边界清楚,通常直径小于10毫米。血管球瘤好发于30岁~50岁,女性多于男性。根据其临床表现,血管球瘤分为单发性血管球瘤和多发性血管球瘤,以单发性血管球瘤更常见,多发性血管球瘤发病率较低。血管球瘤占手部软组织肿瘤的1%~5%,75%的手部血管球瘤位于甲床下。甲床下血管球瘤通常发生在中年女性中,表现为甲床下可见小的、圆形的、直径数毫米的蓝色结节。
    血管球瘤典型的临床表现俗称为血管球瘤临床三联征(阵发性疼痛、触压痛以及冷刺激敏感)。除上述的三联征外,血管球瘤还可表现出其他症状,包括特异性的甲床下变色、手指感觉功能减退、骨质疏松症病变和自主神经障碍如霍纳综合征。肢体疼痛以局部发作性为主,具备固定的剧烈压痛点,疼痛可瞬间消失,持续时间也从数分钟到数天甚至数十年。血管球瘤虽小,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情绪及日常生活,让患者一直沉浸在痛苦中。
    在我们的工作中,血管球瘤的诊断,通常用这3个诊断性试验:(1)拉夫氏试验:给予病变区域一定压力,该区域出现剧烈疼痛,同时可向肢体近端放射,则试验结果为阳性,即可诊断。(2)希尔德雷斯试验:于手臂应用止血带诱发短暂性缺血,如果疑似为病变区域,疼痛就会减轻,或者让患者上肢上举过头一两分钟,指痛则减轻或不痛,上肢下垂至大腿侧则疼痛诱发加剧,则试验结果为阳性,即可诊断。(3)冷敏感性试验:将患者病变区域浸入冷水或冰水中,患者出现疼痛加重,则表明试验结果为阳性,即可诊断。
    典型的血管球瘤,依据其临床表现,同时运用上述诊断性试验方法,一般可以明确病因。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血管球瘤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病变部位难以确定。简单的检查方法也不一定能诊断手血管球瘤的早期病变,尤其是罕见病变。因此,如果仅依赖临床症状及诊断性试验方法,误诊率是非常高的。
    血管球瘤的诊断除了依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需要综合运用超声及影像学检查手段,以有助于更好地分辨骨组织是否受侵犯、单发或多发、病灶小及定位不准确的病变。这些检查主要包括X线检查、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MRI(磁共振成像)检查。X线检查可明确显示骨质的压迹或破坏,骨质侵蚀的边缘骨密度增高,可形成硬化骨缘,帮助发现末节指骨上病变,双手对照则有助于发现隐匿的微小病变。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血管球瘤清晰的低回声轮廓,完整的包膜,以及丰富的呈花环状或小火球样的血流,即“彩球征”等特征性的声像,同时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实时性,多切面显像,方便了解血管球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血管球瘤的诊断与定位有较高的敏感度,非常有利于发现更早期尚未破坏骨质的血管球瘤,并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MRI检查具有较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能清晰显示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神经等组织结构,因此能直观显示血管球瘤的发生位置、大小、形状及邻近的结构,可定位、定性诊断血管球瘤,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同时也因其对软组织病变的敏感度,可发现小于1毫米的卫星病灶,检查出部分症状典型但体征正常且未查及肿物的患者。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血管球瘤,医生即可通过手术将所有的病灶完全切除,达到治愈的目的。
    血管球瘤并不可怕,医生根据血管球瘤的临床特点、临床检测方法,往往就能明确诊断该病。当临床症状不明确时,医生也可以利用影像学检查,如X线检查、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MRI检查,最终通过手术彻底切除血管球瘤。近几年,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球瘤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率已经降低,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一病区)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