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脆性骨折 □张 一 文/图
83岁的李女士来到郑州市中心医院神经脊柱外科就诊,该科主任孙国绍接待了她。李女士自述打喷嚏后腰背部持续性疼痛,不能缓解,活动后疼痛加重。孙国绍为李女士简单查体后,初步诊断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伴病理性骨折,将其收治后完善相关检查。骨密度检查结果提示:重度骨质疏松症。胸椎磁共振及胸椎DR(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检查结果均提示胸椎椎体压缩性骨折(见下图)。孙国绍为李女士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给予李女士补钙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李女士疼痛缓解,痊愈后出院。 在临床上,像李女士这样的患者很多,他们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度外力后就发生骨折。这种骨折称为脆性骨折。 脆性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原因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报道称,我国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46%,这说明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棘手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呢? 专家说,随着年龄的增大,器官功能日益衰减,极易发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此外,钙及维生素D的低摄入量以及维生素D转化不足,则是骨矿化含量不足、骨小梁结构稀疏的病理机制。骨量减少、骨小梁结构损害会导致骨折的发生,大大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其经济负担,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对于老年人而言,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老年人而言,首先要明确自身的骨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临床上,腰椎及髋部的骨密度是较为常用的指标,而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的T值是WHO(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评估骨密度的指标。一般认为,T值≥-1为正常;-1>T值<-2.5为骨量减少;T值≤-2.5则为骨质疏松症;T值≤2.5且并发脆性骨折则为严重骨质疏松症。已经确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常规补充钙及维生素D。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增加钙的摄入量或补充钙剂可以增加骨密度,降低股骨骨折风险;而适当补充维生素D则可以促进消化道对钙的吸收、增加骨骼矿化、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并增强其平衡能力。由此可见,钙及维生素D的补充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措施。 肝肾功能异常的老年患者,体内的原料并不能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D,因此需要直接补充维生素D活性类似物(如骨化三醇)。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应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如唑来膦酸)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进一步降低骨折风险,增加骨密度。最后,患者还可以适当选择仙灵骨葆胶囊、强骨胶囊等,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中心医院)
知识链接
皮椎体成形术(PVP)是指经皮穿刺,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外途径向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疼痛”为目的一种微创脊椎外科技术,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恢复椎体的部分高度。 相关指南指出,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适应证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超过两周,经保守治疗无效,胸腰背部顽固性疼痛的患者;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所致椎体骨质破坏引起疼痛的患者;骨组织缺血性坏死所致椎体病理性骨折引起疼痛的患者。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绝对禁忌证包括:无症状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目标椎体的感染性疾病;无法纠正的凝血障碍;骨水泥过敏;患者一般状况差而无法耐受手术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