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郑州仁济医院四肢矫形及功能重建中心副主任医师王宏鑫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贾旭方
2021年7月3日这一天,对多数人来说,很是平常。但就在这天,一位年轻的河南显微外科医生有些小激动:在一场全国性的大赛中折桂金奖。 他就是郑州仁济医院四肢矫形功能重建中心副主任医师王宏鑫。一个极其普通的名字,却影响了成众多家庭,改变了严重肢体畸形患者的命运和人生。 当天19时至22时,在宁波举行的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超级显微外科血管吻合大赛中,王宏鑫和同事尹大海代表郑州仁济医院与65组国内创伤显微外科领域的专家同台竞技。 比赛中,为检验参赛者的基本功及稳、准、轻、巧等操作技能,初赛用的是0.25毫米人工硅胶管,在显微镜下放大25倍进行吻合。这一吻合口径,是目前器械可以操作的极限难度;决赛则是管径更细的0.2毫米小鼠尾巴动脉,在显微镜下放大40倍进行吻合,在限定时间那必须完成吻合操作,这一规定又一次拉升了技术难度等级。 巅峰对决中,王宏鑫及同事从前20名晋级的高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 坚守初心 择一事终一生 2008年月初,王宏鑫放弃了进入有正式编制的一家省级医院工作的机会,从原先的神经康复专业,走进郑州仁济医院成为一名创伤显微外科的医生。 从入职到2011年底,在这4年时间里,他从零起步,从简单的清创、缝合、显微镜下血管吻合等,到能进行复杂创伤、大肢体离断再植等。他以手术室内其他专家娴熟的操作技术为目标。特别是导师谢书强手术的时候,他每次都目不转睛地认真细致地学习每一个手术技巧。 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便用很多的汗水来换取! 平日里,王宏鑫习惯地走进手术室,与显微镜、练手的鸡爪等设备为伴,面对手术涉及的众多细节和难点,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练!反复练!不停地练!每次显微镜下的血管吻合,都要确保做到手稳、打结利索,还要有力度恰当的手感才行。”加之导师谢书强的严格要求及倾囊相授。王宏鑫进步迅速。 2011年3月中旬,一个左手食指被剁掉的患者来医院救治,导师鼓励王宏鑫主刀手术。这场历时3个小时的接指手术,令他终生难忘。这是他从助手向主刀医师角色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第一次单独主刀手术,干得很漂亮。一个外科医生就是要胆大、心细,敢于做事,能把控好整体细节。”回忆起当时老师谢书强的术后点评,王宏鑫非常激动。 来到郑州仁济医院的这13年时间里,王宏鑫时刻铭记“仁爱之心·济民普世”的院训,凭借着一双手、一份细心、一份责任,辅以17年从医积累的经验,他让康复科走向了规范,夯实了四肢矫形功能重建中心。在每一次的诊疗过程中,但凡出现疑难问题、攻关难点,找到他准能很快找到方法解决。 时至今日,王宏鑫已不止一次获得业内多项大奖。2019年5月28日,王宏鑫获得“河南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7年7月,王宏鑫研发的“一种手指延长外固定支架”获得国家实用专利;2014年9月18日,王宏鑫荣获“河南省医学科技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8月23日,喜讯再次传来,王宏鑫参与的《手足部创伤性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修复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得“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练就匠心 偏毫厘不敢安 2016年12月9日,长葛26岁的刘女士右手食指离断伤8小时后,急诊到郑州仁济医院寻求救治。接诊医生王宏鑫决定立即为患者行保指手术。 由于刘女士掌侧皮肤缺失,同时指动脉不够长度,他当机立断,决定通过临指动脉皮瓣桥接同时修复血管及皮肤。术后患者手指顺利成活。3个月后,王宏鑫通过指体延长手术,将刘女士短约2.5厘米的右手食指延长至理想长度。 2017年6月,山西一位17岁的漂亮女孩,坐着轮椅来到王宏鑫诊室,看病的时候几乎不说话。当她把脚从裙摆伸出后,王宏鑫发现女孩有着一双重度足踝畸形的脚。 女孩从小便因马蹄内翻畸形而活动受限,无法正常行走。当告知她可以通过矫形手术治疗,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行走时,姑娘诧异之余喜极而泣。 围绕恢复患者正常行走为导向,王宏鑫制定了详细的手术预案:既要矫正骨性畸形,还要尽可能保留原关节弹性,同时恢复肌力平衡……女孩术后经过2个月的康复治疗,能走路了,女孩开心得像个顽童。 和长葛刘女士一样,想把手指头恢复长度的,还有来自安徽的张女士。 26岁的张女士小时候因外伤,导致拇指处残缺。多年来,她一直对别人异样的目光耿耿于怀。张女士在得知可以通过手术自然延长残缺的手指时,她迫不及待找到了王宏鑫,但因其手指短缺过多等因素而无法手术。这可怎么办?对于张女士来说,这犹如在大冬天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情非常低落。 “医生的手术技能、手术决策、治疗结果等要让患者获益。”望着张女士那哭红的双眼,思考自己走过的手术之路,王宏鑫那份不甘平凡的心气瞬间被激发:“设计一款手指延长工具,针对性解决类似张女士的断指延长难题。” 他分析原有手术工具的特点,总结其中的不足,并融入自己的手术体会和想法,用了近2个月的时间进行画图、构型、改良、设计出了操作简便的外固定件。很快,通过自己改良的“迷你”外固定架,帮助张女士完成了指体延长的心愿。2017年7月,王宏鑫研发的“一种手指延长外固定支架”获得国家实用专利。 2020年12月,王宏鑫的第二个实用发明专利“具有防滑落功能的微创螺钉取出装置”获批。 对奋斗者来说,好事总是能接二连三。2020年8月,王宏鑫所承担的2018年度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联合共建项目“微型外固定器在短肢延长中的临床应用研究”,顺利通过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家组评审。 持之以恒 千万锤成一器 2017年,王宏鑫顺利晋级副高级职称。在他看来,肢体矫形与功能重建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具有让肢体从残缺到完整的神奇魅力。可以让“丑小鸭”变身“白天鹅”,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而手术医生要做到这些,不仅具备超强的技术能力,也要有一颗善良慈悲的心。 2013年3月,王宏鑫跟着导师谢书强到北京参加“伊里扎洛夫技术培训班”学习时,他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发现自己特别喜欢这个专业,这才是自己想要的临床专业方向。那时他就暗下决心:用十二分汗水换取一分的专业基础,在肢体矫形这个领域干出一番名堂。 2016年3月,王宏鑫获得了一个外出学习的机会:到天津骨科医院进修学习半年。跟着杨建平教授学习小儿骨科,师从舒衡生教授学习创伤骨科、肢体矫形技术。凭借着自己的处处留心,王宏鑫在与两位专家同台手术、疑难病案讨论等过程中,开阔了认知眼界,提升了专业技能。 在此后的治疗中,擅长各种先天性、创伤性、神经源性四肢畸形矫治及肢体功能重建,伊里扎洛夫技术肢(指)体延长等治疗的王宏鑫,在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期盼眼神中,想得最多的是该怎么解决患者痛苦,怎样解决遇到的棘手问题。 同年9月学成归来,王宏鑫便将微创治疗骨折技术和Taylor(音译泰勒)智能外固定架技术应用到了临床上。比如小腿骨折手术,以前采用开放复位疗法,大切口,伤口大、愈合慢。而微创技术只需要切口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就可以解决问题,具有创伤小,愈合快,恢复快等优点;而Taylor智能外固定技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管理容易,又能够避免传统支架在矫正多平面畸形时需要多次调整结构的繁琐性等优势。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学科领域的不断突破,2018年王宏鑫被评为“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凝心聚力 汇聚业界专家 郑州仁济医院四肢畸形矫正及功能重建中心自2012年成立至今,已为上千名肢残患者矫正畸形,让其重获新生。并率先在河南省将伊里扎洛夫技术与显微外科技术相结合,广泛用于肢体延长、矫形等领域。 2014年3月,该中心被郑州市卫生健康委批准为“郑州市下肢矫形及功能重建中心”;同年9月,被河南省残联授予“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定点机构”;2020年,秦泗河教授授予该中心为北京国康医院秦泗河教授下肢矫形及功能重建诊疗中心,并定期到医院进行会诊、手术、示教、交流指导等。 此外,该中心专家成员谢书强、张松健,师从著名矫形外科专家秦泗河教授、国际著名臂丛神经专家劳杰教授。擅长小儿多指并指手术矫形、周围神经损伤显微外科修复、短肢体及手指延长、马蹄足、小儿麻痹等肢体畸形的矫正与功能重建。矫形外科首席专家、河南省残疾人三项康复先进工作个人黄保根,开展各类矫形外科手术8000多例,临床经验丰富。 2021年3月,王宏鑫师从秦泗河教授处进修学习矫形外科新技术。此次3个月的学习,从矫形外科技术、到临床思维、再到意识形态,王宏鑫都有了很大程度提升和转变。他在感激秦泗河教授和其他授课的专家在技术方面毫无保留的示教之余,对专业素养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更加深刻理解了“康复一人,幸福一家人”的意义,对“学无止境”四个字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他说:“要让患者在治疗中找回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凡事都需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