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侯少飞 通讯员 王 君 胡艳梅
近年来,周口市川汇区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重点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根据服务需求,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结合自身优势,把脉老龄社会需求,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医疗康复为基础、专业照护显特色、机构社区广覆盖、社会关爱聚能量”的特色服务模式,走出一条医养结合的创新之路。 据最新统计数据,川汇区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16%。按照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超过10%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来看,川汇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出:家庭日趋小型化,独生子女家庭众多,妇女广泛就业,老年人寿命延长,形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家庭。并且,老年人群体呈现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等特点,迫切需要社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为此,周口市川汇区委、区政府及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班子,结合本区实际,多次组织人员到外地考察,同时先后派出多名医务人员到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老年病科进行专业、规范、系统的学习培训,把外地先进的医养结合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引进川汇区。 自2018年12月,川汇区七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年病科以来,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响应号召,在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探索走出融合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老年医养新模式,克服种种困难,整修病房,添置相关设备,改善病房条件。 今年6月1日,该辖区的周口市人民医院分院(陈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科开科,迎来第一个患者。截至目前,该科已经收治失能、半失能老年患者20余位。其间,护理人员给予老人精心护理,为老人定时翻身、更衣沐浴、清理排泄物、耐心喂饭,全程不需要家属陪护。 川汇区陈州街的莫老先生,今年67岁,因脑出血后遗症引起全身偏瘫,只有右手能稍微活动。爱人去世后,莫老先生只能靠才上初中的孙子、孙女两人轮流照顾。因家庭贫困,两个孩子的学费、衣食住行等花费全靠陈州街道办事处的帮扶。陈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玉琴得知这一情况后,联系办事处人员,主动将莫老先生接到老年病科。当时,莫老先生浑身散发着难闻的异味,工作人员立即帮助其洗澡、更换衣物、理发等。 家住川汇区复兴街的曹老太太,今年77岁,因腹痛、腹胀被养老院送到老年病科。经过彩超、CT检查,医务人员发现曹老太太腹中满是粪便,立即给予清洁灌肠,效果不佳。曹老太太疼得直冒冷汗。情急之下,值班护士立即戴上手套帮其清理粪便。现在,曹老太太已康复出院。 家住川汇区三义街87岁的刘老太太,因气喘、咳嗽、咯痰、无力被家属送到老年病科。刘老太太既往患有脑梗死后遗症,瘫痪在床多年,表情淡漠,已完全失能。5年多来,其仅靠70多岁的子女在家照顾。 入住老年病科后,值班护士帮刘老太太翻身、拍背、排痰。刘老太太吃饭的时候特别费劲,无法自主张口,需要两人协同配合,由一名护士用压舌板把嘴角轻轻撑开,另一名护士喂饭,每次喂饭都需要一个多小时。经过20多天的精心护理和康复治疗,当护士走到床边喊她“奶奶”时,刘老太太的脸上就会露出一丝微笑。 老年病科医务人员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视患者如亲人,很快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称赞。大家都说,此举真正解决了家人的后顾之忧,实现医和养的完美结合。 成功的方法相继推行,继而得到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川汇区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相继开设了老年病科,目前共计拥有床位392张,收住失能、半失能患者916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