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毒攻毒 □培 松
提要:成语以毒攻毒揭示了人类免疫思想的由来,也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思维,是中医贡献给人类的一大智慧,那就是相生相克。 成语以毒攻毒,本是医学用语,指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因毒而起的疾病,后被广泛应用于职场和生活,即利用某一种有害的事物来抵制另一种有害的事物。 《黄帝内经》中提到,治病要用“毒药”,药没有“毒”性就治不了病。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悟出来了以毒攻毒的道理。《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有毒性的药物就不下百种,有趣的是,我国最早把这种免疫思想付诸实践的是东晋那位爱炼仙丹的道长葛洪。道士给大家的印象好像多是守着个冒烟的铁炉子炼仙丹。可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道士们虽然坑过不少皇帝,却也真的为中医的发展做出过不少贡献,相传火药也是由道士发明的。近几年来,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就有人拿这说事儿,要为火药正名,说燃放鞭炮能杀死空气中的病毒,尤其是春节前后,病菌瘟疫尤盛,这个时候多燃放鞭炮能辟邪降瘟。小时候过春节,老爸爱写的一副对联就是: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换新春。 话说有一天,一位农民朋友急匆匆地来到葛洪家,焦急地对他说:“老伙计,不好了,我的儿子被疯狗咬伤了,你赶快想个法子,救救他。”葛洪听了这话,也很着急。因为葛洪知道,人若是被疯狗咬伤,那是相当棘手的,十有八九会发病死亡。葛洪苦思冥想药方,但很遗憾没有;正一筹莫展之际,忽然,他有了主意:先人不是提倡用以毒攻毒的疗法治病吗,为什么不能用疯狗身上的毒物来治这种病呢?想到这儿,葛洪便对老农说:“现在也没什么好办法,可以试试用疯狗的脑髓涂在你儿子的伤口上,以毒攻毒,或许能让他脱离危险……”老农回到家后,如法行事,结果孩子好了!自那以后,葛洪又用这种方法给许多被疯狗咬伤的人治过病,效果都挺不错。 1885年,有一天,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伤的小男孩儿送到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那里救治。路易斯·巴斯德给这个孩子注射了他研制的含有狂犬病原体的延髓提取液,开始用的毒性很低,然后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结果,孩子得救了。路易斯·巴斯德的工作方法比较科学,但是比葛洪的方法晚了1000多年。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中记载:“必齐毒药攻其中。”历览华夏医疗史,以毒攻毒的疗法屡见不鲜。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是对永州毒蛇治疗多种疾病功能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记载了古人用乌头、附子等毒性药物救活濒死者的实例。我国民间流传的以毒攻毒的方药也不少,如砒霜治疗梅毒,水银和硫黄治疗疥疮,川楝子驱虫,全蝎和蜈蚣治疗破伤风,断肠草灰治疗肝硬化腹水等,有的至今仍在临床上使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元10世纪,我国首创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也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方法,成为近代免疫法的鼻祖。相传宋真宗时期,宰相王旦就曾从峨眉山请人来给自己的孩子种痘。其方法是相当原始的。那时人们发现,每次天花流行之后,幸存下来的患者,几乎终生都不再害怕天花的传染了。当时的人痘接种方法是将轻度天花患者身上的疮痂碾成粉末,吹进健康人的鼻孔,这样被接种者的身上会出现一点儿轻微的天花症状,这种以毒攻毒法,使人获得了抵御天花传染的能力。 人痘接种法在当时威望相当高,到了17世纪纷纷传到国外。据清代俞正燮的《癸巳存稿》记载,在康熙时期,沙俄曾遣人到中国学痘医。此后又经过了近200年,英国人琴纳(也有译名詹纳)才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种牛痘的方法。这位乡村医生在研究天花病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牧场上的女工都长得很漂亮,很少有麻脸。于是,他着力探索其中的奥秘。原来牧场上的牛也患有类似人的天花病,这就是牛痘。牧工们在挤奶时常常划破手上的皮肤,于是都感染过牛痘。每当天花流行时,牧工们毫不惧怕,因为不会受到天花病魔的袭击,她们甚至主动要求去照顾患天花的人。琴纳由此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牛痘接种到人身上就可以使人免除天花。经过近30年的探索,1796年,琴纳第一次在一个8岁男孩儿身上进行了牛痘接种试验,获得成功。 随后,琴纳又接连在几位患者身上试验,疗效都挺不错。接下来,琴纳开始两手抓,一手抓临床试验,一手抓学术研究,最后总结成书——《种牛痘的原因与效果的探讨》。当琴纳揣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兴冲冲地叩开英国皇家学会的门时,却遭到了英国皇家学会傲慢的拒绝和鄙视:一个毛手毛脚的乡下赤脚医生,竟敢大言不惭……琴纳虽然被嘲弄一番,却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用自己发明的方法为患者治病,治好的患者越来越多,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在以毒攻毒的科学思维指导下,一批批新的医学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用免疫法避孕也有了可喜的进展,为国内外医学界所关注,很可能成为今后较为理想的避孕方法。 (作者供职于河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