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 玲
6月24日,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第51例心脏移植患者从心脏重症监护室转回心脏移植病房。两年来,该院连续实施51例心脏移植手术,这其中少不了心脏重症监护室的保驾护航。 “患者被移交给心脏重症监护室后,我们就进入了战斗状态。心脏疾病患者病情变化快,需要监护室人员日夜守护。”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主任郭长英说,在救护心脏病患者的战斗中,如果把心外科比作前线,心脏重症监护室团队就是大后方,在实时监测和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守护心脏的“幕后英雄” 众所周知,患者做完手术后会被送进重症监护室,但在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对患者的关注早在决定手术之前就已经开始介入。对于每一位心脏移植患者,该院都会在术前组织心脏移植专家团队进行讨论。而郭长英就是参与讨论的专家之一。 “术前患者评估在心脏移植手术成功中居重要位置,关系着患者术中安全、术后能否顺利恢复等,全身情况尤其是对肺部的评估,更是关系着患者术后能否安全度过危险期,能否顺利恢复。”郭长英说,很多心脏移植患者心功能非常差,存在严重的心力衰竭问题,心力衰竭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术前典型的表现就是呼吸困难、肺部瘀血,以及平卧状态下不能呼吸等情况,术前肺部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在术前准确评估患者各个脏器功能,对术后的监护就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除此之外,一部分病情危重的患者,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之前已经住进心脏重症监护室进行术前调理。这类患者的术后管理比较困难。对于这类危重患者,主任都会在床旁守护,并成立特别医生护理小组精心护理。 在这里,无论病情危重或稳定,心脏移植患者的术后管理均有制度化管理流程。郭长英说,心脏移植患者在手术后要适应新的心脏以及机体环境,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必须时刻观察患者的情况,24小时在床旁守护,即使极其细微的变化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每一个心跳的异常波动,都必须随时应对。除此之外,还要对患者做心理疏导,以及心脏康复治疗,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该院2018年第一例心脏移植患者小胡的监护过程,让郭长英印象深刻。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的半个多月内,小胡是在重症监护室度过的。“像呵护新生儿一样,术后整个监护团队一直在床旁守护。经历了心力衰竭、消化道大出血等一波三折后,小胡慢慢康复。看着他每天的变化,我们心里那种感觉难以言表。” 具备重症思维保持战斗状态 在心脏重症监护室,除了心脏移植后的患者外,多数是心外科的术后患者。因心脏疾病的病情瞬息万变,这里经常会上演现实版的生死时速。 心脏重症监护室曾经转入一位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开始时恢复顺利,术后第一天脱离呼吸机,第二天转回心外科病房,第三天一切正常,第四天病情却急剧变化,出现急性心力衰竭、血压低、体温高、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症状。患者被再次转回心脏重症监护室。从患者进入心脏重症监护室开始,医务人员就有序地对该患者进行施救。气管插管、呼吸功能支持、心功能支持、肾功能支持、纠正酸中毒、抗感染治疗……医生一方面有条不紊地救治患者,另一方面与家属沟通。 由于患者家属具有医学背景,当郭长英向其分析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思路后,家属非常理解:“你们是专业的,我们相信你们,你们的分析、判断、治疗很准确,大胆救治吧!”患者家属的信任让大家既欣慰又有压力感。 好在突变的病情发现及时,急救措施跟得上,一周左右,该患者病情稳定,后续恢复顺利。 而像这样的危急情况在心脏重症监护室时有发生,他们每天面对的都是生死攸关的患者,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手术患者有两大特点:一是年龄跨度大,最小的患儿不到1个月,最大的患者80多岁;二是病情危重,患者大多靠呼吸机治疗,治疗的药物种类多。这就要求心脏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必须拥有缜密的临床思维及高效的救治能力,和时间赛跑,和死神赛跑。 据郭长英介绍,心脏重症监护室是独立科室,有30张床位,监护团队经验丰富,并且各个环节的配合度也非常高,把好术后的第二大关卡,致力于为患者的早日康复提供全方位的精准监护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