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虫捕手” ——记郑州市疾控中心的登革热防控先行者 通讯员 高利华 王 萌 文/图
“我们老百姓一直觉得被蚊子咬了就是痒一会儿。你们在我家盆子积水里找到了蚊子幼虫,我才晓得原来蚊子繁殖得这么厉害,危害这么大!”为了实时监测全市媒介伊蚊密度及滋生情况、及时发出预警,近期,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市范围开展了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工作(如图)。 蚊子是从哪里来的?跟登革热有什么关系?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如果留意过家里或室外瓶瓶罐罐的积水,你有时会发现里面出现翻来翻去的小虫子,它们很可能就是蚊子的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它们就会变成咬人的蚊子。而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媒介就是我们常见的伊蚊。当伊蚊达到一定密度,就会有发生登革热传播的风险。 蚊子来无影去无踪,怎么监测?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双层叠帐法进行伊蚊监测。布雷图指数法是在每个县(市、区)设置4个监测点,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深入调查,在居民区累计调查100户以上,对居民家庭内及住家周围闲置的瓶、缸、盆等以及水培植物、废旧轮胎、树洞、排水沟等容易有积水的地方采用目测和手电筒辅助的方式进行全方位“扫描”和地毯式“排雷”,记录检查的户数、积水数和有蚊幼积水数,计算布雷图指数。 双层叠帐法是在白天伊蚊活动高峰时段,选取居民区、公园等生活环境,一人暴露两条小腿静坐在内层蚊帐内,另一人利用电动吸蚊器在两层蚊帐之间收集伊蚊,计算叮咬指数。 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朋友,目前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根本措施。伊蚊常滋生于各类盆、瓶、罐、轮胎等小型积水中,8时~10时和16时~18时是伊蚊叮咬的高峰时段。减少伊蚊的最佳方法是定期翻盆倒罐,清理各类小型积水,减少滋生地,安装防蚊纱窗,做好防蚊灭蚊措施,降低登革热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