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艾在端午 祛湿扶阳
香囊配良方 防疫又健康
艾叶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1
11 1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艾在端午 祛湿扶阳
 

艾在端午  祛湿扶阳
□赵俐黎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家家户户除了包粽子、洒扫庭除以外,门上插艾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子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最易生病。古人因缺乏科学观念,把五月称为“恶月”“百毒月”,端午节为“恶日”。而在这个时候,艾叶这种“神草”,因能祛毒害、辟邪祟、招百福,深受古人的挚爱。
    从中医学角度讲,端午节是中医时令病“暑病”的开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的描述,并认为“暑病”乃冬季寒邪伏藏体内,至夏而发的伏气温病。端午节前后,气温上升,雨水较多,天气也比较闷热潮湿,人体相对也更容易出汗,这样容易导致阳气外泄。人会感到身体倦怠、情绪烦躁,甚至出现湿疹等。
    从端午节开始,阳气上升,在这个特殊的时间,人们能够借着外界的阳气调理身体,从而增强自身抵抗力,使虚弱的体质得到改善。而艾叶具有温经散寒、祛湿助阳、平喘止咳、止血安胎、抗过敏等作用,此时艾灸穴位,可温经通络、调畅气血、调和脏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民间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这个时候艾灸是提高身体免疫力最好的时节。
    艾灸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发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效果。
    艾灸疗效的好坏与艾绒的选择,以及操作是否得当有很大关系:1.选择优质艾绒;2.操作时要宁心静气,心神合一;3.艾灸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15分钟~20分钟,微汗最佳;4.温度不宜过高,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痛感为宜;5.艾灸结束后饮适量温开水;6.一般10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可休息2天~3天继续艾灸,其间注意观察舌苔和大小便情况,若大便干、小便黄或舌红苔厚应暂停艾灸。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艾灸养生非一日之功”,艾灸养生保健需要一定的灸量才能起效,因此,艾灸贵在坚持。但令人惋惜的是,很多想通过艾灸调理身体的人,往往在最关键的阶段放弃了艾灸。这多数与治疗时间受限、艾灸操作烦琐、在家操作烟雾太大,以及艾灸时间过长有关。
    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遵循《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在夏天,尤其是三伏天,自然界阳热最盛,人体的阳气最旺、腠理最疏松、经络最敏感,这个时候运用药物作用于经络腧穴,能够最大程度储存阳气,提高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们在遇到疾病侵袭时少生病甚至不生病。
    “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每年最炎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通过特定的中药组方,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达到扶阳祛湿、养生保健的作用。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机,进行“三伏贴”时多选用辛温的外用药材,如生姜、白芥子、麝香、细辛,可防治多个系统的疾病。
    “三伏贴”在每年夏至后开始贴敷,根据个人病情,一般每次贴敷2小时左右,10天左右贴敷一次,因其“简、便、验、廉”,是人们养生保健及治疗疾病的优选方法。
    通过中医辨证判断为“虚寒、寒湿、瘀阻”类,以及体质虚弱等人群均适宜“三伏贴”调理。具体如下:
    呼吸系统:过敏性鼻炎、哮喘、咽炎、支气管炎、易感冒人群等。
    疼痛性疾病:颈肩腰腿痛、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消化系统: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虚寒性胃痛等。
    妇产科疾病:痛经、宫寒不孕症、产后病、乳腺增生等。
    疑难杂症:畏寒怕冷、怕吹空调、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易疲劳、遗精早泄等。
    冬病夏治虽好,但不是人人适合。如孕妇、糖尿病患者、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者、皮肤长有疱疖者、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发热等)者应慎重选择。
    艾在端午,不仅能驱邪,更重要的是祛湿扶阳、养生保健。端午节之后天气炎热潮湿,正是冬病夏治调理身体的好时节。需要借助冬病夏治调理体质,提高免疫力者千万不能错过。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