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旸 通讯员 姜方方
建机制强保障,营造最优环境;调布局强硬件,健全服务体系;抓内涵强能力,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扬国粹强氛围,提高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在5月7日召开的全省中医工作会上,郑州市以四大举措,全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典型经验,引发关注。 2019年,郑州市本级和所辖1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其中,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建机制强保障,营造最优环境。郑州市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是着力政策扶持:市财政先后投入18.29亿元用于中医医疗设施改造、公立中医院改革补助;将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累计拨付4147万元;设立中医重点专科专项奖补资金,一次性投入786万元奖励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同时,全市先后两次提高共181项中医药服务价格,将院内制剂142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经备案后允许在医联体内流通使用;对经评审为三级甲等、二级甲等医院的非公立中医院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奖励;支持个人开业,全市备案中医诊所达到218家。 在调布局强硬件,健全服务体系方面,郑州市注重优化调整中医医疗资源布局,在《郑州市域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布局规划(2011~2020)》《郑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郑州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重点加强新建城区、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等薄弱区域中医医疗资源,优化调整全市中医医疗资源布局。注重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新建、改扩建7个市级、8个县级公立中医院项目,新增、改造优质中医床位5400张;全市县级中医医院开放床位数、总诊疗人次和出院人次,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15.5%、43%和38.8%。 与此同时,郑州市在市属综合医院实施“国医苑”建设项目,建成4个布局合理、中医药特色突出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升级改造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69家,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中医综合服务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77%的村卫生室可提供中医药服务;初步形成以市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县级中医医院为骨干、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服务为补充、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相对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网络。 在抓内涵强能力,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方面,郑州市着手建立健全留人育人长效机制,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中医院校毕业生特招计划等项目,为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招聘、留用中医药高校毕业生418人;实施基层中医药工作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培训927名基层中医医师;建立市、县两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4619人次、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30余项;以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郑州市名中医工作室为依托,培养师带徒学员86人。 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比分别达27%、24%;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配备2.47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村卫生室平均配备1.45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基层医疗机构拥有了一支“留得下、用得上”的人才队伍。 同时,全市大力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组建中医医联体(专科联盟)5家、县域中医医共体3家,建立13个专病协作组、6个专家委员会、4个远程诊疗中心,为基层配备远程诊疗设备80余套,远程会诊8691人次、远程影像7302人次、远程心电359人次,联合病房、联合门诊诊治69655人次。截至目前,全市各县级中医医院建成国家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3个,河南省中医特色专科10个,郑州市中医重点专科5个、中医特色专科15个;6家县级中医医院全部创建成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新密市妇幼保健院荣获“全国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所帮扶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门诊人次同比2015年增长56%。 此外,郑州市在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过程中,还特别扬国粹强氛围,提高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全市举办郑州中医名家讲堂,线上线下参与群众近30万人次;开展“中医名家走基层”活动,受众达12000余人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在3个县(区)的中小学全面铺开;印制《漫画中医养生保健素养42条》《中医药知识宣传手册》及相关宣传品10余万份,并在全市发放;绘制中医药健康文化宣传墙,设置中医药健康文化展板2000余个。 接下来,郑州市将继续强化部门协作,以落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为契机,强力推进全市基层中医药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