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二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他们为武汉拼过命
韩传恩:坚决打赢危重患者救治攻坚战
张建宏:用“心”抗疫
周正:坚守 为了每一位重症患者
王瑞:我们和患者并肩战斗
邵青青:“邵三管”是这样来的
1
11 1 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他们为武汉拼过命
 

他们为武汉拼过命

王耀平:
以生命担使命 站在抗疫前线

    在疫情肆虐的时期,我带领医疗队员进入武汉。能不能打赢这场战“疫”,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既然来了,就不能退缩,必须背水一战。当时包括我在内,医疗队有三分之一的同志在出发前向家里人交代了“后事”,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令我刻骨铭心。
    队员们投入武汉战“疫”之后,每次进隔离病房都是一场体力和心理的较量,在隔离病房不能吃、不能喝,进入病房都要穿尿不湿,护士的工作量是原来的两到三倍甚至更多。特别是防护服裹得严严实实的,憋气,呼吸困难,一个班下来,队员们汗流浃背,很疲惫,有的队员出隔离病房后坐在换衣间的凳子上就睡着了。
    刚开始,病房一片死寂,患者都不说话,恐惧、焦虑、无助的气氛弥漫整个病房。我们刚开始管理病房时,危重患者多,一些患者面临着死亡威胁,一些患者不幸死亡,队员要进行临终关怀。回到驻地,不少队员抱着被子哭,心理压力很大。
    于是,我们成立了临时党总支,组建“党员攻坚队”,队员在防护服上写下姓名、“有事找党员”,画上五角星等,这个做法让患者受到很大鼓舞,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也提振了队员的士气,真正让党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高高飘扬。
    一位68岁的患者因数十年的糖尿病导致广泛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又因为这次患病加重了原来的循环障碍,入院时四肢末梢发绀,疼痛难忍。病区护士长卢仁辉和李晶找来毛巾,用透明胶带为患者做了一双“手套”,护住老人冰凉、疼痛的双手。为了防止老人反复使用双手导致“手套”滑脱,护师李晓艳特地找来针线,戴着护目镜,将“手套”一针一针地仔细缝制。老人戴上“手套”,连声说感谢。
    此外,我们队员还为患者洗头、剪指甲、喂饭、擦洗身子,出院患者纷纷向医疗队员表示感谢。一桩桩、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迹,激发了社会共同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也让青年队员在抗疫一线接受了教育、经受了考验、得到了成长。
    在河南医疗队接收的第一批患者中,有这样一位患者,她已经在隔离病房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治疗。刚入院时,胸闷折磨得她几乎整天不说话,也极少下床。队员李俊姗每次护理完,总会对她多说几句关心鼓励的话。半个月后,两人成了微信好友,李俊姗也更加关注患者的病情和情绪上的变化。有一次,看患者情绪有点儿低落,李俊姗就问她想不想听河南豫剧,大姐说想。于是,两人就约定,等到患者出院的那一天,李俊姗在病房为患者唱河南豫剧。
    来自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队员王晶晶曾护理过一位94岁的患者。出院时,患者想写一封感谢信,由于手抖无法执笔,叫护士代笔,隔壁床的患者还当起了武汉话的翻译。信中这样写:“亏了你们把我从死神手里抢回来。我生活不能自理,隔离治疗不能请人照顾,一切护理工作都落在你们的身上,睡久了背会痒,你们给我捶背、擦洗……把儿女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感谢你们对我的好……”
    两个月来,医疗队共收到38封患者的感谢信和136个感谢图片(视频)。其中,71岁的出院患者张冬梅说,是河南医疗队给予她生的希望,医疗队的出现,就像一支支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夜空,给患者带来了一道闪亮的生命之光。还有患者动情地说:“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没有看到过医生和护士的眼睛!”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